思勉人文研学第5站|山外青山楼外楼:2024年秋绍杭之行小记

发布日期: 2024-11-11   作者: 陈诗腾、刘晨阳  浏览次数: 10


2024年10月19日一大早,思勉的同学们与带队老师李文杰、梁逸鸿分队行动,从“闵大荒”乘车奔赴虹桥站会合。抵达绍兴后,天已下起蒙蒙细雨,颇有烟雨江南之感。我们转乘公交车前往鲁迅故里。车上是拥挤和颠簸的,但并不影响大家的兴致。我们其中几个人站在车门附近,因为空间狭小围成一个紧密的圈,从生日聊到学术,又谈起对旅程的期待,时间也就慢慢地过去。这种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大概也正是研学的意义之一。大约十点半,我们抵达鲁迅故里。虽然并不是假期,但却游人如织。晚些时候我们我了解到,当天正是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八周年的日子。雨中各色衣装的男女老少摩肩接踵,足以说明先生的那声“呐喊”,到现在还留在许许多多国人的心里。而在这样有意义的日子里,思勉的师友于越中的秋雨迷蒙中到访鲁迅先生的老家,对我们本次研学而言不能不说是深有意义的。

我们在讲解员韩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鲁迅祖居和鲁迅故居。房子是老式的、大户人家的六进院落,但许多过道却十分狭窄,有的只能容许一人通过。络绎不绝的游人虽影响了体验,但那白墙黑瓦还是让我们遐想不已。在这样简朴的几间房里,先生是怎样生活,怎样创作出那些振聋发聩的作品的?在参观过程中,闰土、祥林嫂、阿Q、社戏、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源自语文课本和文学史的记忆从我们的脑海中倏地冒出来,变得具象化了。鲁迅祖居的院后有棵桂树。在这个季节,还有几株桂花稀松地挂在枝丫上。听讲解员说,先生小时候就爱躺在树下的桌子上,听祖母讲故事。现在的桂树下,一代代人听着先生的故事,铭记着要“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饭后两点,大家前往鲁迅纪念馆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展陈厅共有两层,分为南、北两个空间,同时又与序厅贯通一体。纪念馆详实地介绍了先生在日本、北京、南京、绍兴、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事迹,加深了我们对先生生平的了解。另外,我们见到了许多先生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手稿、照片、留日的毕业证书、书信等。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使用的那张书桌——现在已是国家一级文物。那桌上的“早”字至今仍清晰可见。李白于越中(即绍兴)览古,有诗于“只今惟有鹧鸪飞”,我们在参观先生留存下来的种种故物的过程中,也大有同感。不过斯人虽没,而其精神永存,涌动在受其感召的一代代青年直面时代的热血与勇气之中。

大约一小时后,参观虽意犹未尽,但双腿却已开始酸痛,头脑也有些昏沉了。加上这阴雨绵绵的天气,咖啡厅自然就成了“充电”的好去处。我们在一家名为“一尺花园”的咖啡厅里落座,有的休息,有的聊天,疲惫感随之消散。四点钟时,我们离开绍兴前往杭州。

到达杭州已是傍晚。大家在宾馆短暂休整后,分头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小分队一行六人在一家杭州特色面馆大快朵颐。片儿川香气扑鼻,拌川色泽诱人,让人食欲大增。大约六点钟,大家在李文杰老师的带领下开拔,在西湖附近展开夜晚city walk。昔日南宋的御街,如今已在地层中深埋,诉说着历史的厚重。我们走过凤凰寺和鼓楼教堂,在民国的洋楼前驻足,穿梭于大大小小灯火通明的店铺。古、今、中、西交汇于这悠长的街巷,让人不禁感叹虽时光易逝,而“钱塘自古繁华”。

我们一路走着,直至拐进一个满是绿柳的公园,游人也渐渐少了。越往前走,道路开阔起来,直至能望见大片的波光。那是月光下的西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千古之作,赞美这片难以言状的湖水。水波静谧而规律地拍打着岸边,也洗去了我们一天的疲惫。点点的灯火洒在对岸的山中,与璀璨的雷峰塔一起,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大家在岸边坐下来,用镜头把自己也融在了这幅画里。晚上九点多,我们兵分两路回到宾馆,19日的行程到此结束。

10月20日早晨,吃过热乎的早餐后,我们开启了新一天的旅程。在李文杰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几条街道,步行至武林门码头,排队乘船游览京杭大运河的风貌。虽然时间才刚过九点,排队登船的游客已是不少,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登上干净整洁的船舱,初晨阳光悠悠地洒在身上,感受河水荡漾所带来的颠簸,伴随后排讨论运河历史的声音,再望向窗外沿河晨跑、吹乐器、打太极的人,身心在这个瞬间得到了极大的放松,短暂的远离专业阅读书目和课程报告,在此刻静静地享受这份惬意时光。

乘至小河公园站下船,我们直奔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且具有江南特色的巷道和建筑,各式各样的服装店、工艺品店、咖啡店快让人看花了眼,还有一家童年怀旧店门口摆放着街机!以及老式电视机里正在播放着87版红楼梦,现在看到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物件反倒会让人觉得新奇。

小河直街的探访结束后,我们集体骑车前往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附近,李老师一骑绝尘骑行在队伍最前方,十几人紧随其后,一个跟一个地驶出路口,颇有些浩浩荡荡之势,也是一种“共同体”的感觉。下车后我们经过吉祥寺弄看到几家茶室,紧接着在张大仙庙遇到带着仙味的猫咪和咖啡,而后踏过横跨运河的拱宸桥,肚子已然开始咕咕作响,于是决定先解决干饭问题,这天午饭的糍粑和糖醋排骨让人回味无穷。

下午我们前往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并不算大但也让人颇有收获,一进展厅巨大荧幕播放着京杭大运河的悠久历史,视觉上的冲击很快就将我们带入文化氛围中。学习了各朝代如何开凿和治理大运河,以及漕运体系的发展过程,例如漕粮征收、漕船建造等,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又多了一层。参观完大运河博物馆,我们乘坐地铁前往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我们对浙大之江校区的初印象:典雅!钱塘江畔、六和塔边依山而建的之江校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机。承接自民国教会大学之江大学的校园里,保存良好的民国建筑如今在浙大师生的生活与学习中依旧氤氲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之江大学的生命与精神于斯延续。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意外邂逅了浙大高研院的李菁老师。在李老师热情的邀请下,我们一行参观了浙大高研院。浙大带有民国风格而又典藏丰富的藏书室、温馨清雅的会客室的醇香咖啡、露台上的优美景致,以及李老师周到的接待都使人印象深刻。从上海的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来到了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在民国之江大学留下来的老建筑里,我们切身地体会到人文二字的内涵。尤其是浙大高研院会客室墙壁上悬挂的新文化运动巨子胡适的两句话,“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更是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适之先声的两句话正是高研院这种中国高等教育中创新体制的绝好写照!

(前排左一为李菁老师)

因校园依月轮山峦分布,故而生态丰富。我们在校园内墨绿湖面上就偶遇了鸳鸯一家三口出游,只可惜它们游得太快只留下了残影。地势高低起伏是浙大留给我们的第二印象,我们一会爬楼梯、一会爬坡,当看到头顶上方的图书馆时不禁感叹,在这里读书一定能锻炼出好体能,身体素质和精神修养得到双重提升。然后大家在欢声笑语中走下坡离开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毗邻钱塘江,因此我们没走几步就来到了钱塘江岸边。看着不远处由茅以升先生设计修建而成的钱塘江大桥(始建于1934年),李老师讲到大桥在抗战时期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而炸毁,后又成功修复的历史,一转头望到大江对岸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瞬间有种时空错位的恍惚感。大家倚靠在岸边三三两两的聊天,享受江风拂面,脚下的江水一浪推一浪地向前进,充分汲取来自大自然的力量。

美好时光总是如此短暂,两天的行程到此接近尾声,从钱塘江转向杭州东站,我们坐上返回上海的高铁。在这个充实的周末里,我们游走在绍兴杭州的大街小巷,感受历史的延续和种种日常生活中的新事物,获得新体验,是体能的锻炼,更是心灵的充电。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埋首书山泛舟学海之余,我们也跋涉在现实的山海中,以期切身体悟与辨识纸面的理论学说与日常生活中现实之间的相同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