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勉人文研学第4站|半壕春水半城花:2024年春常锡之行小记

发布日期: 2024-04-26   作者:  浏览次数: 10


值吕思勉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师生谨怀对前辈史学大师吕思勉(1884-1957)和钱穆(1895-1990)两位先生的纪念,遂于暮春时节发起“半壕春水半城花:2024年春常锡之行”活动。

2024412日早,思勉一行7人在钱盛华老师的带领下登上前往常州的高铁。岂料淅淅小雨不觉“袭来”,车内望去颇有“烟雨暗千家”之感。抵常后,师生们遂选在此次研学的第一站——恽代英纪念馆附近的苏式面馆吃午饭,浅尝江南味道,餐后步行来到恽代英纪念馆参观。

被誉为“常州三杰”之一的恽代英是中共早期党内知名的政治理论家和青年领袖,《中国青年》杂志也是由他创办主编。故而,许多《中国青年》的原件和摹稿被放在馆内的显眼位置。师生们注意到,作为青年革命者的恽代英,其实出生在旧式官僚家庭,却选择走上了革命道路。“知识分子闹革命”在当时这一情况并不稀见,特别是在文化底蕴厚重的江南,复杂的社会文化关系网络实则为中国革命之丰富图景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这当然不是虚浮的学术黑话,而是切身之感。因为大家在参观完恽代英纪念馆后发现旁边便是吕思勉先生的故居。尽管在工作日,参观人数并不多,但这般机缘巧合却使我们感受到历史密度的魅力。

在先生故居,大家仔细观赏先生留下的书法、手迹、著作、物品和藏书。思勉高研院的师生来到高研院名称来源的吕思勉故居,感受先生的治学精神,回归精神故乡之感倏然而生。正如一位朋友所言:“思勉的朋友们来到了吕先生家,像是在自己家里,听雨、闲聊。”因之,思勉师生除却感受前辈学人早年治学的宏博精深,以及居所的清雅幽静外,更添一份拜谒长辈的亲近之感。从闵行华师大的思勉小院,到常州的思勉故居,由思勉先生及我们这些思勉的后辈们所生发的情感在此奇妙的融汇了起来。先生有言:“历史是维新的证佐,不是守旧的护符。惟知道历史,才会知道应走的道路,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所当尽的责任。”而这正是思勉师生们此行的目的之所在。

离开上海,咖啡因依旧少不了,尤其是在我们这紧凑密集的行程中。在思勉故居合影后,大家一致决定去咖啡厅充个电。下雨天,我们在一家名为“直到日落”的咖啡厅里落座。撸狗的快乐合并春日限定款咖啡的提神感,帮助扫除雨后生成的疲惫感。约莫半小时后,大家出发前往瞿秋白纪念馆。

在秋白故居,我们遇见了一只非常粘人的小猫,猜它是这里的“守家猫”。我们到时它正好结束了午休,从古床上一蹦而下,只要我们停下脚步,它便向我们靠近,想得到我们的抚摸。

进入纪念馆正厅,我们与小猫分别。正厅的布置与大多数革命领袖纪念场所无异,但令人惊喜的是这里所展示的革命者本人的手稿,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呈现内容上,都似比别处更为丰富。这当然也和秋白同志本人“革命书生”的特质息息相关,除了领导与动员革命,他也有大量对文学、文字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思考和创作。这些在革命洪力之外的“多余的话”也展现出历史作用在革命人物身上的印记。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是我们常州之行的最后一个参观地。这里有许多近代著名历史人物的故居和文化保护旧址。由于傍晚还要去无锡,加上同行友人的推荐,师生一行只能“忍痛割爱”,选择参观赵元任、周有光两位语言学大师的旧居。周有光故居的展品设计与陈列更为丰富,更直观地介绍了这位在诸多领域都有突出贡献的全才的一生。周先生112年的漫长人生历程中,遭遇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但他都以特有的智慧与胸怀一一挺了过来,不免令我们这些后辈感慨与钦佩。尽管游览时间有限,但我们仍在其中感受到了文化与知识的力量。

离开常州后,我们“折返”前往无锡。在街巷深处的无锡菜馆子,游玩一天的思勉学子尝到了富有风味的特色菜品,也为现当代文学硕士朱金城同学的研究课题提供思路,研学的意义或许也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之中。

周六早上则从参观薛福成故居开始我们的行程。这一被称为“江南第一豪宅”的府邸是这位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人物在出使西洋诸国前亲自设计的,所以也有着强烈的中西合璧的特点:转盘楼檐与巴洛克式洋楼同在其中,在某处居然还设有一间装饰着浮幻马赛克装饰的桌球室。在转盘楼东厢楼旁便是薛家的后花园,典雅灵秀的环境布置使人怀疑是不是时空易位到了苏州。东花园的花厅、戏台自成院落,在当时想必是官宦难得的看戏观鱼、品茗娱乐之处。戏台柱上有一对联曰:“桃花流水在人世,风月笙箫坐夜间”,不禁令人感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下一站是东林书院。在东林精舍和书院内的文创店停留片刻后,我们来到书院的标志建筑——石牌坊和坊后的旗杆石处合影留念。不过略显遗憾的是不知为何并未见到东林领袖顾宪成所作而为天下读书人所共知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过,纵使未有实物,亲临其地如我辈,心里不自觉便会浮现出这句话来。东林对中国读书人精神和人格的影响亦于斯可见。临近中午,行程略显匆忙,所以我们还没仔细品鉴“东林精神”便为腹欲所困,只得离开书院,四处寻觅“碳水补给站”了。

放下历史的沉重与负担,下午我们来到鼋头渚风景区,感受湖光水色的魅力。景区门口人头攒动,堆满了旅游团大巴。这般景象使我们忽然想到,若是将来常州与无锡的次序调换一下,或能获得更佳的体验。四月中旬的鼋头渚略显尴尬:此时樱花谷的樱花在雨后“孤芳自赏”,红嘴鸥也结束了假期回到了北方。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坚持革命的乐观主义,在樱花林中寻觅着可以拍照的景色。

不知不觉快来到下午三点,我们来到游船渡口,准备登船去到湖中的太湖仙岛,却不曾想在这里提前感受到了五一假期的人潮涌动。终于在大概一个小时后挤上了甲板,稍显狼狈。好在太湖仙岛不愧其名,确有某种仙气。登岛后经步道来到小岛上的月老祠,向掌管爱情的神询问何处寻觅心上人。随后,我们沿着岛边小路来到西北侧的点鸥亭和石窟,惊奇地发现附近还有一尊释迦摩尼涅槃卧像以及一尊更庞大的老子雕像。虽然天色将暗,没能到岛心的太乙天坛参观,但我们也因此买到了最后一班冲锋艇的票。快艇上,太湖山水渐远,彼此相顾无言,只剩满头的秀发在空中飘荡。行色匆匆,虽然我们无法纵览太湖辽阔的湖光山色,,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也多少让我们一窥江南山水在春深时节的独特魅力。

13日晚,我们来到此次研学的最后一站——无锡荡口古镇。在奔走一整天后,我们选择东北烧烤作为晚餐,在餐后的凉风中,我们提前“夜游”了已经打烊的古镇,为第二天的行程做好了路线规划。第二天早晨,我们从酒店步行来到古镇。比起昨晚的寂静冷清,白天的古镇更为热闹。河边有组团素描的美术生;花簇旁有开心拍照的男男女女;小河游船中有四处观望的游客。尽管这里也有着若干城市所打造的古镇类游览项目的商业化痕迹,却不似它们一般只有单调的网红小吃和大同小异的店铺装潢,而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钱伟长、钱穆、华蘅芳、华君武,这四位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有着足够分量的人物在荡口古镇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如此小(地理意义)的一个地方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质量,这当然是足够迷人的。他们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大不相同,但却给我们留下许多遐想:在历史的情境中,他们是如何交往的呢?紧邻一个街区甚至一个院弄的他们能否想到彼此的人生在时代的变局中会走向不同的终章呢?

留下这些问题,高研院师生结束了为期两天半的常州—无锡研学活动,于414日下午返回上海。

近千年前,时任密州太守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超然台作望江南”,词云: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千年后,思勉的师生有幸在思勉先生140周年诞辰的春深时节,游学江南,追怀前辈学人的流风余韵,感受斯地的山水之美,何其幸耶!是为记。


撰写:陶治茜;摄影:李瑞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