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勉人文研学|第3站:凤凰台上凤凰游——2023年秋金陵之行小记

发布日期: 2023-11-04   作者:  浏览次数: 10

2023年11月4日,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13名研究生从偏僻的“闵大荒”开拔,在困意与秋意的裹挟之下,奔赴繁华的十三朝古都南京。抵宁后,师生搭乘南京地铁前往用餐地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硕士生表示:“南京地铁的3号线和2号线使我切身体验了《三体》中人类被二向箔挤扁的情景。”

在享用一顿兼容并包、口味多样、换言之极不正宗的淮扬菜后,思勉师生满怀期待,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南京博物院。照例,大家在南博前愉快地合影。(注:感谢23级民俗学专业杜倩博士为此行的所有合影提供设备支持。)随即,同学们散入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游客之中,分头进行游览。美中不足的是,本次出游恰逢南博“玉润中华”特展开展之前,所以部分珍品未能展出。纵然如此,南博无论是种类还是数目都极为丰富的馆藏,仍然令大家目不暇给。


南博呈现“一院六馆”的格局,共包括历史馆、数字馆、民国馆、艺术馆、特展馆、非遗馆,又以历史馆、特展馆最为可观。作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所蕴藏六朝历史文物珍品更是华夏之最。日本诗人大沼枕山有言:“一种风流人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观南博所藏的竹林七贤画像砖,想见其为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能不叹哉!



由于游览时间有限,馆内又非常之挤,参观时难免走马观花,不能十分尽兴。在这样一种被人流推挤着的、匆促的、喧哗的、时时看表以免错过集合时间的游览之中,骤然撞见金缕玉衣之类的知名文物,常常会产生一些“我在此应该感到震撼”的刻奇情绪,但在“人叹亦叹”的刻奇之外,我们仍然收获很多微小的、真挚的、原始的触动。比如唐代的小陶俑很灵动活泼,清晚期的紫砂小狗很可爱,忘记什么时代的金腰带扣金灿灿的,让人很想拥有。这些感受很不专业,但却十分珍贵,也很真实。观展既需要历史文化知识的导引,更需要一些非知识的轻逸的乐趣;比起让人们看懂文物,更重要的是首先使人们愿意走进博物馆,而南京博物院做到了这一点。既已“登堂”,“入室”还会远吗?



思勉的朋友们对南博之游印象深刻,在此插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硕士生的游记:

抵达南京后的第一站是南京博物院。刚进南博时,只想漫无目的地闲逛,在人群中被裹挟着往前走,挤在人堆里看金缕玉衣,看神态各异的陶俑,看朝人“比心”的铜缸灯。走到砖画前,觉得甚是奇妙。远远看去,只觉得是古朴的砖墙,走近一些,流畅优美的线条在砖上铺陈,凶猛的狮子、魁梧的武士、高歌纵酒的竹林七贤,突然变得格外生动。南博的佛像,和以前在甘博看到的很不一样。甘博的佛像让我感觉高大而肃穆,南博里有手指大小的精巧佛像,有雍容华贵的鎏金铜佛像,细看佛像头顶的金刚,甚至觉得有些可爱。看到各式各样精美的茶壶还有西洋钟,非常想拥有同款,我还打开某橙色软件识图搜索,结果当然是大失所望。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怎能和古人精巧的技艺,独特的审美相比。心中倍感遗憾,如今自己的生活充斥着工业流水线的气息,被无数的网红产品降低审美,再难寻找源于日常的灵感和艺术。


转完展览准备在大厅休息时,忽然看到一个大型指示牌,上面写着“镇院之宝”,好奇地跟着指示牌的方向走进一间略觉昏暗的展厅,转过弯看到一束醒目的灯光,打在金兽的背上。目光一下被吸引,金兽趴在那,尾巴卷起,嘴角上扬。它已在这里镇守千年,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它神秘而自由。仔细看它的嘴很大,我猜它站起来应该很高,张开大口,震慑那些想打扰这片土地的人。可此刻我觉得它无比亲切,静静地看着来自四方的游客。


第二天我们来到明孝陵,走过神道,一起和石兽合影。我忽然又想起金兽,它是否知道,一千多年后,有新的后辈一起和它镇守金陵。如今我们来拜访它们,何尝不是一种时空交错。金兽和石兽,见证了不同的时代,相会于同一个时空,现在和守护了世世代代的人一起,欣赏同一个秋天。

结束了意犹未尽的观展后,同学们不胜疲惫,一拍即散,自由活动,会客的会客,休息的休息,吃蟹黄汤包的吃蟹黄汤包,喝鸭血粉丝汤的喝鸭血粉丝汤。晚间精力稍济,又出门游荡,在人山人海的秦淮河畔艰难地酝酿历史情怀。网友调侃说:“周末南京来了一亿人。”不得不说,作为一亿分之一,与另外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人挨挨挤挤地行走在各种景区之中,并不能算是很舒适的旅行体验。然而,南京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令绝大部分甚至不知道“六朝”是哪些朝代的普通游客,也在古代江南的流风余韵中沉醉——并不是只在拥有沉重的记忆和知识后才能理解文化,当游客们排队一小时登上游船,快乐地录像拍照发抖音时,相信她们是在与江左名士同频共振的。



5日清晨,诸君重振旗鼓,胃口大开,齐聚宾馆早餐区。任远博士早起专程购买了美味的章云板鸭店的烤鸭(注:曹洁然老师表示该店的板鸭不如烤鸭好吃)和李记牛肉锅贴,如同上古时期原始部落打猎归来的勇士,慷慨地投喂了嗷嗷待哺的饥饿思勉孩子们。

大家有说有笑地乘车来到钟山风景区明孝陵景区,23级现当代文学硕士生朱金城表示:“我买了一串茉莉花手串,才五块钱。”天清气朗,水平如镜,见明孝陵秋色,方知“晓来谁染霜林醉”“数树深红出浅黄”所言非虚,真乃“今夜论文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 经过了十分漫长的爬行,艰难地登上了宝顶,又气若游丝地爬了下来。俄顷抵达的观光车将一车疲惫的研究生运走。中午,食用了相当正宗的淮扬菜,旋即狂风暴雨,大家顺坡下驴,果断地取消了美龄宫、中山陵的行程,改为分头行动,大喝茶颜悦色、大喝咖啡、大吃千层蛋糕和巴斯克蛋糕。



在金陵之行前一周便已从天气预报了解到近期将有寒潮自北方而来蔓延以至江淮,且参观孝陵当天会有中雨或大雨。中雨还好,秋日紫金山中草木葳蕤,若得烟雨云雾相衬,便可尽显六朝山水之美。倘不幸遇大雨,便只好更改行程,另游他处。不想,当天七点旅馆醒来,竟然天色晴朗。虽然路上遇到些许波折,但一踏足孝陵地界,灿然晨光中层林尽染的秋色豁然展开于眼前,心胸顿时开阔。洪武皇帝大度地容纳了吴大帝孙权墓于其脚下致使孝陵神道失去前代帝王陵墓自神道笔直望去所产生的的庄伟恢弘。不过,秋晨循着蜿蜒的明神道欣赏路边日光点染下黄绿交错的林叶所生出的绮丽画面和林影下面目渐已模糊的石象和翁仲,也是意蕴十足。来往的游人们在初照的秋光中似乎下一步就要踏入几百年前有明一代的时空场景——并非洪武盛世的帝王威严,而是江南士夫的流连秋光,悠游闲适。沿着神道往上,虽然从高大的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及方城和宝顶的壮观建筑中依然可以窥见皇权具象化的展演,不过无论是曾断成数段后又拼接的“治隆唐宋”碑抑或太平天国之役被焚清末复建的各种建筑及断栏残垣,都昭示出帝制在时空进程中的腐朽与湮灭,只留下残迹与钟山形胜长久相伴。虽然中午吃饭时风雨交加,不及去拜访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不过能够在寒潮来临之前的秋末思勉诸友有幸获得一个上午的明孝陵晴爽的秋色,那也足矣。



乘坐两小时高铁后,困倦且疲累的研究生们在上海虹桥站的玻璃前进行最后一次合影,延请高铁站保安大哥为大家拍照。李瑞赟博士还与曾在南京当兵的保安大哥互加微信。

于是大家风流云散,从纸醉金迷的南朝幻梦里回归灰头土脸的学习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