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鹏教授为思勉高研院“数字人文的理念和实践”高端讲坛开讲

发布日期: 2019-06-17   作者:  浏览次数: 318


201966日下午,中南民族大学数字人文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兆鹏教授应邀做客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在闵行校区人文楼3102会议室作了题为“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现在时与将来时”的学术报告。该讲座为思勉高研院“数字人文的理念和实践”高端讲坛的第一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思勉高研院副院长方笑一主持,来自古籍所、中文系与思勉高研院的诸位师生积极参与了此次讲座及相关讨论。

讲座伊始,王兆鹏教授就自己所开发的数字人文项目——“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Literature Chronogical Map,简称“LCM”)作了详尽的介绍。他运用该地图平台,从地理、时间、作家和作品四个维度,为在座师生展现了唐宋时期多位作家的人生行迹及其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而后,王教授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数字地图与人文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意义:1)编年地图平台的运用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和个体的界线,全景地呈现某一时代的作家活动和文坛图景;2)有助于改变文学地理空间的认知方式,构建全新的动态的地域文学、流域文学研究范式;3)推动短时段的文学史研究,细化文学史的时间粒度;4)该数字化的文学地图平台可以生动展示苏轼自蜀入京、范成大自吴入桂等历史交通路线,并与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互为验证;5)通过实景图片的引入,该平台能够生动再现诗词的创作情境,助探文学现场。接着,王教授介绍了“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的数据来源,指出20世纪以来唐宋文史学界编成的470多种著作对该项目的贡献;并且就数字人文的定义、特点、兴起及发展概况作了一定回顾。最后,他从资源的集成性、使用的便捷性两个维度展望了地图平台的将来,希冀将该文学地图建设为文学图谱,实现智能集成文史资源、构建文学知识图谱以及还原文学历史现场等功能。

报告结束后,王兆鹏教授就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传统文学的普及化等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全场师生从这期打破学科藩篱、挑战传统文学研究范式的学术报告中都深有启发、获益匪浅。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