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下午3点,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党总支以“缅怀大师风范,继承五四精神”为主题,在人文楼3102会议室隆重举办“追寻大师足迹,打造学术高地”的系列师生主题党日活动第二场。活动邀请我校图书馆馆馆长、中文系教授胡晓明先生作“王元化先生的精神守望”主题报告,思勉研究员、院长郁振华,副院长方笑一,以及全院师生党员、非党员教职工参加,报告由思勉高研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玉琼主持。
今年正值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王元化先生不仅是享誉中外的学术大师,而且也曾担任我党文艺宣传战线的重要工作,被认为是“最后的士大夫”和“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他出身于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年即一九二〇年,自称“五四之子”,所以对“五四”有着十分深刻的感情。继承与研究“五四”精神,是王元化先生晚年重要的思考命题。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但是,一百年来对于爱国主义也存在着许多曲解和误读,王元化先生通过重新思考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五四精神的真实内涵,也体现了他个人的精神特质。胡晓明教授认为,“五四”时代,西潮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国民逐渐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他引用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的文字,强调对民族文化要怀有温情与敬意,要对中国文化抱有自信,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四个自信”是完全一致的。最后,胡晓明教授认为,“五四”既是磨刀石,也是万花筒,使人的思想变得很尖锐,也很多样,思想者进入“五四”的路向不同,论述方式也就不同。我们不仅要坚守“五四”精神,而且更要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家国意识与天下情怀。作为王元化先生的高足,胡晓明教授还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与先生私下交往的不少趣事,呈现出王元化先生丰富、立体的人格形象。“他是一个为思想而生的人,不是以思想为职业的人。”他对先生的这一段描述,也被镌刻在丽娃河畔的王元化纪念馆门前。
王玉琼书记和郁振华院长对胡教授的报告分别作了简短的点评,认为报告十分精彩,获益良多,不仅让我们走进了王元化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学习领会五四精神。活动持续近两个小时,并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交流互动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