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下午1:30,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举行2019届毕业研究生座谈会。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玉琼主持,副院长方笑一,院部管理人员于明静、贾静、肖连奇、殷莹,以及12名应届毕业生(博士5人、硕士7人),围坐于3102椭圆形会议桌旁,就在思勉学习与生活的所感所得、对思勉未来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面对面交流,畅所欲言。
王玉琼书记祝贺顺利完成学业、即将毕业离校的研究生,送上祝福,表达不舍。同时,也期待大家对学院各方面的工作提出意见。方笑一副院长谈到,思勉是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对研究生的学习有着较高的期待和要求。现在到了收获的时候,很替大家高兴,也欢迎大家常回来看看。
l 思勉高研院:一个安静而开放的学园
马骁远(2014级博士,文艺学):在思勉学习真是非常愉快的,有着很安静的氛围,不大会有延期博士生的焦虑。我甚至愿意再多读两年,读更多的书。
吉辰(2014级博士,中国史):我们有思勉人文图书馆、思勉人文讲座、海外的专家课程,这些都是对兄弟院系开放的。
何昕(2016级硕士,中国史):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思勉都是非常好的。而优厚、优越的条件,对于文科生的学习、培育很重要。
l 思勉人:我们是跨学科的,也是个性化的
王文祺(2016级硕士,中国哲学):我们一个年级人不多,却因为分属不同的专业,具体事务上常会存在进度等的不同。老师们也常常是一对一、有针对性地为我们处理。
杨莹(2016级硕士,比较文学):思勉优厚的学习条件、自主的选课机制、跨学科的培养特色,让我获得了开阔的视野。而思勉的学生数量少,于是也更多了些受宠的感觉。
许可(2016级硕士,比较文学):思勉跨学科的培养制度,使我受益匪浅。
l 通识书目:最初的“恨”与后来的“爱”
唐文娟(2013级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精英化培养改革后的第一届思勉研究生,我们要读通识书目的第一批学生。最初也是苦不堪言,但这几年写论文、找工作的过程中,我切实感受到,这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们评价我的论文写作“很宏阔”,而这正得益于通识书目的阅读和训练。
王书吟(2013级博士,中国史):博士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了跨学科培养的好处,这种受益(通识书目阅读训练)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它培养了一个好习惯,遇到问题时,会找各学科的书来读。
李东东(2015级博士,中国古代文学):最初,我也觉得读书报告(通识书目阅读)确实压力很大,有时候跟专业并没有特别切合的点,而四年时间也是很短的。但从我开始写博士论文之后,终于发现了其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
王子恺(2016级硕士,中国史):通识书目阅读,是思勉的一大培养特色。我个人很喜欢这种广阔视野的培养。只是说,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考核,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可让大家一起阅读,比如以读书会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习。
杨莹、许可(2016级硕士,比较文学):通识书目的阅读,与各自专业有些脱节,可以适当结合,更有针对性。
张若轩(2016级硕士,文艺学):可再增加一些前沿书目,或者围绕一个话题,列出各学科对话的书单,促进各专业的交流、互动。
l 关于以后:“网红食堂”,以及其他
王文祺:下个学期开始,我会一如既往地在校园里,期待同学们常回来,一起再去回味网红食堂。
杨莹:我去中山大学继续学习,欢迎大家去广州玩。
叶仁杰(2016级硕士,文艺学):毕业后,我会去中国人民大学读博。
李东东、吉辰、王书吟:我们建议博士论文不上知网,或者适当延长保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