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哲学系徐向东教授做客思勉人文讲座第460讲

发布日期: 2019-05-23   作者:  浏览次数: 579


2019520日(周)下午1,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举办的思勉人文讲座第460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3102会议室举行。此次讲座主讲人是浙江大学哲学系徐向东教授,主持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葛四友教授。出席此次讲座有中山大学哲学系鞠实儿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骆意中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付长珍教授、蔡蓁副教授、张容南副教授、徐竹副教授、陆凯华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峰博士,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惠春寿研究员,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

此次讲座的主题是“拆穿帕菲特反对理由主观主义的论证”。理由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究竟是由人的欲望决定的,还是欲望的对象决定的,这是当代元伦理学最根本的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而帕菲特正是这个争议中的关键人物。徐向东老师这次主要是从休谟式观点出发,探讨帕菲特的理论,试图捍卫理由的主观主义。首先介绍休谟的行动理由模型,并指出该模型遭受到的异议与回应。紧接着,他引出了理由主观主义与理由客观主义的区分,并介绍了帕菲特对理由主观主义“揭穿论证”的三个要点。最后,他深入分析了帕菲特论证的问题。

徐老师首先通过几个例子展现了行动理由的多样性,并介绍了帕菲特反对理由主观主义的原因:如果关于理由的主观主义是真的,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在乎的东西。休谟式的行动理由模型由“欲望”和“工具合理性”两部分组成,但它遭受两方面质疑:1.存在不出于欲望的行动;2.即使没有欲望,我们也应该做某些事。通过对欲望的广义理解可以回应上诉质疑,这暗示了欲望是行动的本质动机。帕菲特接受对欲望的广义理解,但认为欲望是基于理由考虑形成的,它本身没有固定的地位。基于上诉背景介绍,徐老师给出了理由主观主义与理由客观主义的区分:主观理论认为行动的理由是由关于行动者的欲望的事实提供的或取决于这些事实;客观理论认为行动的理由是由关于欲望对象的事实提供的。

帕菲特认为主观主义表面上的吸引力背后完全可以按客观主义理论解释,徐老师主要介绍了其揭穿论证的三个要点:1、我们所欲求的东西本身就是有价值的。2我们有理由做的事情因果地取决于我们的欲望,因此欲望就可以用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理由。3、主观主义者将混淆动机性理由和规范性理由混淆起来,使得我们倾向于认为所有行动理由都是来自我们的欲望。

帕菲特的第一个主要论证区分了“喜欢/不喜欢的感觉关于快乐/痛苦元层次的欲望。徐老师分析指出这个区分是不可靠的,并进一步探讨了帕菲特的理由概念。帕菲特认为理由是不可说明的,因为他相信规范事实不能用自然主义的方式来加以说明。但徐老师通过例子分析表明帕菲特的主张存在问题,帕菲特所构造的思想实验是怪异的,实践领域中的思想实验应该受制于我们对人性和人类条件的某些基本认识。最后,徐老师指出帕菲特区分的“程序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之间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从个人同一性出发可以反驳帕菲特的“痛苦”论证。

徐老师的讲座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准备的内容极其丰富,即使做了很多的省略,但依然占据了整个讲座的全部时间,但不少的内容依然没有充分展开。在座的同学与老师都觉得非常遗憾,既是因为没有听到全部的内容,同时也是因为错失了进行交流的机会。不过,正如刘擎教授所言,这也给我们下次再请徐向东教授埋下了伏笔,而且希望下次能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这样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让大家与徐教授展开更为深入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