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dimir Biti主讲“歌德的世界文学作为梦魇叙事”

发布日期: 2019-05-21   作者:  浏览次数: 216


201951514时,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文科分部主席、国际顶尖期刊arcadia (A&HCI) 杂志主编Vladimir Biti(比蒂)教授在我校闵行校区人文楼3102会议室做了题为“歌德的世界文学作为梦魇叙事”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范劲教授主持,中文系和外语学院诸多老师和学生到场聆听。

比蒂教授谈到,歌德“世界文学”理论的首要目标是针对世界主义的民族畸形。德国浪漫派所倡导的排外式的自我孤立是他所警惕的,因为如果不与其他民族文学交流,德语文学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一个好的作家必须为全人类而不是他的“自然共同体”发声。其次,歌德批判了庸俗的、商业化的世界主义。他毫不犹豫地在文学自身中做出区分,选择了少数精英而排斥庸众。这是要将世界从狭隘观念或野蛮中解救出来,是从面向快速消费的愚蠢大众中抽身出来的“美学自治”的孤独立场。但是,把自由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引入政治空间将不可避免地在低层次上引入其他的束缚。

更重要的是,歌德的“世界文学”叙述显现了一种个体的和集体的创伤性经验。当时,歌德在本国遭到忽视,不得不与同时代德国的浪漫派斗争。歌德如此热情激昂地参与到世界文学之中正是由于不能忍受的孤寂以及德国国内对他作品的狭隘理解。在这一创伤性背景之下,歌德的精英主义选择的目标正是国际性的自我扩张,显示了一种自我拯救的策略。此外,1800年代的德国文化落后,英法文学十分强势,而世界文学带来了一种平等对话的机会。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当时德国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缺乏统一的手段,此时只有语言、文学本身才能带来统一的希望,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理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成德国民族国家的塑造,这就造成了世界文学计划本身的悖论结构。

讲座结束之后的问答环节,在场师生踊跃讨论。本次讲座内容对于目前比较文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