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勉思想节上“下一代人”研讨韩少功新作《修改过程》

发布日期: 2019-04-29   作者: 张馨心  浏览次数: 172

 


2019426日下午,“第五届思勉人文思想节”最后一场活动——以“知青”为方法:韩少功新作《修改过程》专题研讨——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研讨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一代人’的叙述如何成为可能”专题研讨;第二部分,“阅读韩少功的意义”专题研讨;第三部分,圆桌讨论。

第一场专题研讨,由《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副主编李云雷主持。《文学评论》杂志社编辑何吉贤,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郑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丽敏,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刘复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鲁太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上海市作家协会研究室评论岗胡笛,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子枫(毛尖代发言)等嘉宾参与对话。

何吉贤以《“同学”的距离——读韩少功的〈修改过程〉》为发言题目,从韩少功全时段的写作过程中,评述阅读韩少功的意义,同时对于《修改过程》中同学群体的共同体进行分析,对于小说题目中“修改”而非“改造”的过程阐发了自己的理解。

郑戈以《潜质与实成:对〈修改过程〉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解读》为发言题目,从个人的维度、外部界定的非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价值以及超共同体价值四个维度,探讨小说中的人物。他认为,《修改过程》是一部层次丰富的多维度的作品,韩少功先生不仅以同辈人的身份同情式地理解一代人,同时又超拔于特定时代,进而反思一代人的成长。

董丽敏以《“修改”的张力与可能——浅谈〈修改过程〉》为发言题目,阐发“修改”的深层内核。她用一句话概括《修改过程》,即“有问题意识,容易产生共鸣的作品”,在“怀念”和“怀疑”之中,创造了张力性的结构,更加建构性地进入了1980年代。

刘复生以《八十年代的可能性:从〈革命后记〉〈日夜书〉到〈修改过程〉》为发言题目,纵向地回顾了韩少功以往的作品,指出了韩少功在写作中一直关注的“知青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的问题。他认为,《修改过程》中的主人公1977级大学生是八十年代性格的创造者,这部小说用多重宇宙的讲述方法,把历史上错过的可能性展现出来,重回历史的起点。

鲁太光以《寻根:不断重临的起点》为发言题目,指出寻根行动是多次的、多维的,相对丰富、有弹性的,是不断重来的起点。在他看来,《修改过程》面对重大的时代问题,通过人物丰富性的展示,写出了多维、多向度、多种可能的八十年代,同时以更有亲和力的写法,展现了新时期的复杂性。

黄平以《韩少功小说与1977青年”》为发言题目,以书中的具体场景举例,向韩少功提出了自己阅读中的困惑,即小说中全知叙述人的位置在哪里?以及有何种评判当年大学生的文化资格?他认为,《修改过程》是一部人物本质化小说,在叙述人看来,一代人并没有实现生产,结构性的问题依然存在。黄平指出,在今天的时代,解构神话是相对容易的,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匮乏神话、也需要神话的时代。

胡笛以《韩少功小说〈修改过程〉的文体意识》为发言题目,对于作品中展示的文本层面的修改,以及小说家创作技法和文学理念的修改,进行分析,并评述了小说的叙述视角和问题意识。

吴子枫以《“一代人”的叙述如何可能——从〈修改过程〉中的戏仿与抒情说起》发言题目(毛尖代读),解读“一代人”的修辞。他认为,小说中的一代人存在着激烈的对立,而作家在意识到这种分裂的基础上,对于这一代人进行反思和批判,这也正是小说中最成功的地方。同时,他也对于韩少功在这部小说的写作中试图建立的分裂之中的统一提出问题。

第二场专题研讨,由《文学评论》杂志社编辑何吉贤主持。发言嘉宾有: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副院长张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梁展,《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副主编李云雷,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冷静,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张硕果,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项静,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李音。

张翔以《虚无感的轻与重》为发言题目,具体地分析了在《修改过程》小说中占据核心位置的道歉事件,指出小说在以个体的叙事特点为核心之外,同时也有宏观的特点。他认为,作品对于时代精神状况的揭示是有力量的,作者思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一批人在当代中国有什么贡献,实现了对80年代的叙事突破,给社会公共领域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

梁展以《〈修改过程〉:一部形式小说》为发言题目,着重分析了小说中第十九章的形式,同时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发展与结局。他认为,作者的笔法展示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纠结和矛盾,尝试用语言试图撬动现实世界本身,展示世界本身的不合理性,也看到了改变世界的可能。

李云雷以《以“知青”为方法及其生成过程——关于韩少功的〈修改过程〉》为发言题目,分析作者在写作时的双重视角,即自身经历带来的知青的眼光以及新世纪的视角,指出复杂探索性的表达方式呈现内心矛盾的情感态度。他还从在自己文学序列之中的进展和在当今文学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两个角度,对这部小说做出了评价,认为《修改过程》是当代文学批评中值得重视的一本书。

冷静以《今天阅读韩少功的意义》为发言题目,从自身的专业出发,探讨了《修改过程》中法律的相关性,同时提出了细节真实性上的一些质疑。她认为这部小说在讽喻之外,情感和理想主义倾向非常浓重,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相关性,结合当下小时代挂帅的背景,提出对于思考如何回归生活和生命的本源问题的必要性。

张硕果以《浅谈〈修改过程〉中的文体实验》为发言题目,从文体实验的角度,阐发了自己对于作品的思考,认为这部小说的文体实验中有比较坚定的指向,但同时失去了背后一些有力量的东西。

项静以《略论〈修改过程〉中的“修改”》为发言题目,谈及阅读作品过程中所发现的韩少功对于自己作品的隐形且主动的修改。她谈到《修改过程》一书中游戏性的特征,以作品中的附录为例,指出附录对作品的又一次修改。她认为,在韩少功一代人的写作中,以实感经验模仿了历史和文本,同时也以个人作家的形象撬动了历史,修正了关于文学的概念。

李音以《门外做文——从鲁迅、赵树理到韩少功》,从韩少功难题、赵树理难题、鲁迅难题三个具有难题性质的难题谈起,依次分析了三位作家在处理语言大众的关系上的不同方式,着重分析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指出这部小说中鲁迅和赵树理那里并行存在的两种写作发生了碰撞。她认为,韩少功的写作尝试在临界状态上不断地自我取消、自我质疑,呈现出了文体上的实验,同时提出韩少功在面对时代反省的思考中杂文写作的可能性。

圆桌会议,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鸿生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花城出版社总编辑程士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文所研究员刘大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言宏,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闫作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上海大学中文系讲师周展安,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博士候选人谢超逸。

与会嘉宾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和阅读感受出发,关注《修改过程》以及韩少功全时段的写作,从写作技法以及文本内容的角度,阐发各自对于作品的深刻思考,在思想的交锋交融中推进了对于《修改过程》的整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