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 Raphals教授做客思勉人文讲座

发布日期: 2019-04-28   作者: 沈今语  浏览次数: 351

2019424日下午,思勉人文讲座第454讲在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此次讲座题为“中国战国时期的身、心与神:比较的视域”,主讲人为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中文、古典学与比较文学教授LisaRaphals,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铃木由美主持。

Raphals教授由一则阿拉伯故事引入,其中Mulla Nasruddin在镜子中看到自己身体的映象而认出了自己。柏拉图在《裴多篇》中以奥德修斯克制愤怒的例子,阐明灵魂统领、甚至压迫着人的其他部分。与此不同,中国哲学对自我修养的论述向来承认身体与情绪的重要性。近来关于中国的“整体论”与“西方的”二元论之对立的论争又促使人们重审早期中国思想的身心二元论。Raphals教授试图通过医学文献、战国与汉代出土文献,阐发早期中国的身-心-神三元模型。

战国文本中存在关于这种三元模型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主心论(mind-or xin-centered view),它将心与神紧密相连,往往使二者优于身体,体现于《论语》《孟子》《荀子》《管子》《黄帝内经》中。另一种称作神论(spirit-or shen-centered view),将心与神的关系问题化,有时甚至将身与神相连,而与心相对反,主要体现于《庄子》中。马王堆、张家山等出土文献中则另有一种弱的主神论,将神与精、气、明关联起来,心则有时被认为是作为身体器官的心脏。

中国思想中对身心关系的论述常以隐喻表达。Raphals教授引入了GeorgeLakoffMarkJohnson等人的概念性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说明隐喻的具身性。有三种关于身与心/神的隐喻:1,混合或复合;2,容器与内容;3,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大部分出土文献将“心”与“神”分开讨论。出土文献将物理性的身体描述为形、体或身。马王堆帛书《胎产书》对胎儿之生成的描述包含了形与无形的明显对立;《十问》中对民之形、生与死的系统发生之提问也包含了这一对立,形产生并构成了体,这与上博简《凡物流形》几乎一致。体与形有着重要的区别,《凡物流形》将“一”同一于“形”,而流动成形才是完整的体(“流形成体”)。郭店楚简的一些篇章强调了身。《缁衣》提到文王“其集大命于厥身”;《太一生水》说以道从事者“事成而身长”,圣人“身不伤”;《唐虞之道》说圣人“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嘻。”

传世文献多将意识与思想归于心,如《荀子》说心为“神明之主”,《论语》强调“志”。出土文献则有不同的叙述。郭店楚简《尊德义》《性自命出》讨论了身体对心的影响;《缁衣》与《五行》则论述了心如何统领身体。尊德义》将心与“忠”、“信”等“德”而非神或神明相联系。《五行》将志与正确的心态相联系(“德弗志不成”)。《六德》主张志超越个体的志与“逸其志,求养亲志”的个人。

MarkLewis区分了以身喻国的两种相反的隐喻,即“和谐”的身-国隐喻和“相竞”的身-国隐喻。“和谐”观点在《黄帝内经》中最为显著,而“相竞”观点见于郭店楚简等战国与西汉文本。《五行》(“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与《缁衣》(“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将心比作一国之统治者,将身体或感官比作臣下或仆役,体现了统治者-被统治者对立,而又与《管子》《庄子》《孟子》和《荀子》中的“心统治身体”隐喻有所不同。

出土的医药文献直接将心描述为身体的器官,而非心灵、情绪或判断的中心,如马王堆帛书中的医方、尤其《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心。在张家山汉简《脉书》《引书》中,心也从未与神相联系。这里没有“和谐”的统治者-被统治者隐喻,且心被孤立起来,而没有宇宙论的类比。与《黄帝内经》不同,这里缺乏宏观-微观与政治性类比。

出土文献中的神出现在两种语境中,其一指代人类之外的神圣力量,如《五十二病方》祈求黄帝、天帝、神女、黄神等。其二则与神明及精、气的管控相关。郭店《太一生水》中,神明生于天地,又生出阴阳。《黄帝内经》也将神明作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藏于心中。在马王堆《十问》中,神明通过长寿之术而与身体相联,“治气搏精”最终导致“神乃溜刑”。马王堆《合阴阳》亦将神与气、阴阳相联系而无关于心。总之,心指某种心灵活动,神则关乎气、精、阴阳的平衡与调控,而不关注心。心与神的关联始于《黄帝内经》,亦出现于东汉的武威汉简中。

总之,若单从传世文献观之,容易采纳一种身心二元论的观点,而战国与汉代出土文献则呈现了心与身、神更复杂的关系。它们不将心与神相关联,这有多重意义:它限定了将心与神自明地相关、从而心与神如君之治国般统治着身体的“儒家”式预设,而主张一种三元模式;它为《庄子》乃至《黄帝内经》对心与神的不同处理提供了不同的语境;它表明了以整体论与二元论之简单二分看待早期中国自我观的限度。回到比较视野,这种微妙的三元自我观为始于柏拉图、贯穿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提供了反思的基础。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向Raphals教授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涉及黄老道家身国同构何以可能、二元论与三元论如何划分等。Raphals教授作出了精彩、细致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