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在思勉思想节上谈“从希腊哲学看当代哲学的位置”

发布日期: 2019-04-25   作者: 黄家光、徐潇  浏览次数: 117

陈嘉映教授主讲思想节名家演讲6


2019423日下午,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陈嘉映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做题为“从希腊哲学看当代哲学的位置”的学术演讲。此为“第五届思勉人文思想节”第六场名家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应奇教授主持,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院长郁振华,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玉琼,政治学系教授、系主任刘擎,中文系教授刘晓丽,哲学系副教授徐竹、王韬洋等,以及部分媒体和百余名听众参加。现场爆满,气氛热烈。

陈嘉映教授围绕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中的“知识”概念,展开古今之辩。他用朴素、幽默的语言,精深的考察与思辨,揭示了哲学在今日此端同两千年前彼端相对比所发生的微妙流变。陈嘉映教授从日常生活和历史中的案例出发,切入古希腊的知识概念,它区别于日常的意见,是一种系统的看法;它区别于以活动、实用为目的的“知道某事”或“知道如何做某事”,而是以自身为目的。这样一种知识,我们不能通过感知直接获得,它们更多是理智上的联系,通过研究或广义的推理获得,这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苏格拉底的经典命题“认识你自己”,也可以从此角度来理解,即我是通过认识世界来认识我自己的,这既包括对自然本质的追问,也包括对城邦政治的探究。换而言之,我们要认识自己,就要知道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虽然如此,陈嘉映教授还是提醒我们,在古希腊时代,知识并不是和我们生活分离的,我们要经由认识世界(知识)而认识自己。这种哲学的知识不同于宗教式的经由内省而达到的自我认识。

然而,在陈嘉映教授看来,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从哲学之中分离出去,自然科学(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发展,使得在古典时代尚可以统一的科学与经验领域,似乎不可逆地分裂了。科学的对象不再是经验世界,而是(简单地,甚至可以说有点武断地)实验观察、材料。这种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无关,纯粹只是知识自身的事。从知识的角度讲,可以称之为数理之知,或数理理解,它们是不带有感知的。相反,他认为哲学与之不同,是一种有感之知,或说有感知的理解。现代哲学似乎越来越走向一种科学化,而背离了哲学的初衷。但古希腊式的认识世界如今已不可能,一方面我们已不再那么确信自己能追求到绝对真理,另一方面在学科如此分化的今天,我们也不可能获得对世界的完整的理解了。我们如今还能如何做哲学,陈嘉映教授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哲学自然不能追逐科学的脚步;其次,它也不能变成纯粹接受的世界观;最后,虽然既不能获得全知,也不能获得绝对真理,我们还是可以把哲学作为贯通之学,把所知贯彻到底。

讲座现场

现场互动环节


演讲结束后,在座师生从各自的关怀出发提问,涉及汉语如何做哲学、艺术与哲学关系、如何辨析诗与哲学等问题,陈嘉映教授一一做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