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象在思勉思想节主讲“谁害怕人工智能?”

发布日期: 2019-04-23   作者: 文杰  浏览次数: 105

2019420日下午,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中古文学博士、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冯象应邀,在上海报业大厦二楼报告厅,作题为“谁害怕人工智能?”的学术演讲,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陈莉莉主持。此为华东师范大学“第五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名家演讲第4场暨文汇讲堂第132期,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文汇讲堂联合主办。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院长郁振华,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玉琼,文汇报社副总编辑王欣之、工作室主任李念,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300余名听众参加。

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陈莉莉主持

冯象教授


讲演伊始,冯象教授就点明主旨,“谁害怕”一词意在强调,我们在智能的时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们通常认为,人机关系可能面临的两个最大的挑战是:“机器换人”(大失业)和军事化的运用。此外,他又提出三类“别样的挑战”。挑战一,隐私信息的暴露。现如今,机器主义已经蔓延至我们的整个生活当中,人工智能可以追踪个人的行为、信用、表现等各方面的信息。他认为,尽管在法律层面个人隐私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隐私权在智能时代似乎早已荡然无存。那么,保护一种正在消失的权利还有没有必要呢?如有必要,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呢?挑战二,人工智能带来的“硬规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冯象教授对比了“软规则”与“硬规则”,指出人工智能的智能终端就是“硬规则”。这种“硬规则”好比“格式合同”,使用智能产品的用户必须接受。他以智能手机为例,生动、形象地向与会听众介绍了我们在使用它时不得不接受的“硬规则”。挑战三,商业资本在市场博弈中是不受伦理约束的,人们常常忽视科技伦理。冯象教授提到,他并不关心微软小冰一类的机器人是否能够写诗、作曲、下棋等,他关心的是这些智能产品如何商业化,以及对下一代可能产生的影响。针对上述三大挑战,他在其新作《我是阿尔法》中提供了两种可能的方案:一方面,彻底实施知识产权化的“暴政”;另一方面,实现数据的国有化。

讲座现场


  互动环节中,冯象教授就人工智能是否会影响人的信仰、人工智能会不会在未来伤害人类、人工智能对未来社区会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与在场听众进行了积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