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14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北欧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梁展在我校闵行校区人文楼3102会议室做了题为“普遍历史、全球史与东方主义: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知识谱系“的思勉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袁筱一教授主持,诸多老师和学生到场聆听。
梁展教授就讲座主题讨论了四个关键问题:第一,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发现在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之前存在着一种非欧洲的所有制形式,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赛义德对马克思这个时期对印度社会的观察和描述,以及以印度为基础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论述进行了批评。他给马克思一个标签——一个德国浪漫主义的东方主义者。第二,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信中对印度社会的认识里贯穿了一个主题:如何从黑格尔的“普遍历史”观念向全球史观念转化。这种认识基于某些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印度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民族大起义;德国浪漫主义的印度崇拜。第三,对于马克思总结的一套西方的现代制度、现代性道路,本世纪以来一些印度反殖民主义知识分子试图将理论局限于欧洲,即“欧洲地方化”。从这个视角来看,1880年代马克思以俄国村社制度为例,阐述了一种倒过来的东方主义论述。他开始承认,原本被他认为是落后的、阻碍人类历史发展的东方社会实际上也有其首创性的一面。只要历史条件允许,他们照样可以引领历史发展前进。第四,马克思从黑格尔“普遍历史”研究转变为强调东西方社会差异的全球史研究的路径。黑格尔认为财产带来自由,而亚洲没有产生个人主义的主体,因此有集体的统治,而没有个性自由。马克思在1857年间向反殖民主义的转变,以及对北美和俄国古代社会的了解,突破了“普遍历史”的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界限,走向了全球史的视野。全球史的特征在于地方历史的相互连接性,反对过去看待历史的传播主义观念。也就是说启蒙观念并非是西欧并向美洲亚洲非洲不断传播的历史,而是在全球范围内一场思想解放。
讲座结束之后的问答环节,在场师生踊跃讨论,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有了更深的思考。本次讲座内容对于目前外国研究思路、方法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