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节首场主题论坛探讨“当微软小冰开始写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与科技”

发布日期: 2019-04-18   作者: 李皓青  浏览次数: 83

  

宋睿华博士  

人工智能时代,诗人何为?当人工智能开始写诗,诗何为?

  主题论坛火爆会场

2019416日下午,“第五届思勉人文思想节”首场主题论坛暨“当微软小冰开始写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与科技跨学科对话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传播学院共同举办,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策划、发起并担任主持,邀请微软小冰首席科学家、国际数据挖掘会议CIKM领域主席宋睿华博士,与来自哲学、文学、传播学、法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学者、作家及艺术家一起,共同探讨和追问人工智能时代人与科技的关系和人文的发展等议题。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院长郁振华,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玉琼,副院长方笑一,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梅等2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

  

活动伊始,宋睿华博士发表题为“用代码可以构建机器心智吗?”的主题演讲。她从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着手,结合生动、翔实的案例,从长程对话、人工智能创造、多感官/跨模态等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她认为,人工智能是连接人类与世界的中间环节,通过多感官交互、吸收和创造内容,构建微软小冰的“情感计算框架”;通过更多无意义的“闲聊”,推动微软小冰与人类之间的“对话如河流”。同时,宋睿华博士也表示,微软小冰在实现长程对话上的空间和难度都很大,可以尝试塑造不同的性格,而微软小冰也有待突破鹦鹉学舌,即使有瑕疵,也会让人觉得更加有趣;微软小冰在自然语言上的突破很有可能来自多模态。

嘉宾讨论环节,著名作家、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孙甘露认为,人工智能应该吸纳人类最顶尖、最优秀的创作成果,进而能够超越人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毛尖教授表示,人类犯错的能力,或将成为人类最后的武器;人工智能永远在做正确的事情,而人类的缺陷和局限性,将成为人工智能的难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罗岗教授同样站在经典人文主义的立场上,认为人工智能征用了人的交际性、情感性,甚至人的主体性。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指出,微软小冰并非他者的话语,要善于运用“止”的智慧。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钱卫宁教授则从人工智能系统模型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的价值和未来提出了期许。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杨安卓从著作权角度出发指出,微软小冰诗作仅为编辑作品,且作者难以认定,或可拟定其主要编程人员为作者。青年艺术家高洁则以当代艺术的视角,阐述了如何为人工智能创作艺术作品。《读书》杂志编辑卫纯认为,微软小冰尚属于弱人工智能,距离强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提问环节中,就微软小冰的拟人性、人工智能的伦理与发展边界、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等问题,现场听众与诸位嘉宾进行了交流、互动。论坛在人文与科技的不断交互与碰撞中,展现出经典人文主义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反思与批判,引发现场师生的热烈反响和极大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