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堪先生谈“从学术史看对丝绸之路的跨学科研究”

发布日期: 2019-04-12   作者:  浏览次数: 390

201943日下午,现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审、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徐文堪先生,做客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于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主题为“从学术史看对丝绸之路的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报告。此次讲座由历史学系李孝迁教授代为主持,历史学系王应宪、朱明副教授,以及对此题感兴趣的不少师生参与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徐先生在讲座之前首先表达了重回母校的兴奋之情,向听众介绍了上个世纪60年代在历史系就读的记忆。尤其推崇郭圣铭老师对历史“褒贬”的看法,表示对其“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如斧钺”的解读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讲座中,徐先生首先从丝绸之路的概念、路线范围及其意义作了阐述。他认为随着遗址和古代文献资料的出土,学界对丝绸之路的认识逐渐加深,使得古代丝绸之路的全球化意义凸显出来,对今日“一带一路”研究具有巨大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徐先生梳理了丝绸之路的4条主要路线:沙漠(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南(南方)丝绸之路,分别举出“台湾地区高山族大多数来自大陆”,“云南古贝币来自印度洋马尔代夫”,“佛教是从阿富汗地区东传入中国等东亚地区”的案例。他以台湾地区高山族为例,指出高山语系虽属于南岛语系,但通过大量考古材料和现代DNA技术,证明了台湾原住民大多数来自于中国大陆,少数来自于东南亚。

其后,徐先生从学术史角度梳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跨学科研究”。首先阐述了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对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以及外国探险家斯坦因(Aurel Stein1862-1943)、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奥登堡(Sergey Oldenburg1863-1934)以及大谷光瑞(1876-1948)等外国探险家对丝绸之路研究的推动。民国史学界如陈垣、张星烺、向达等人对丝绸之路研究,以及新闻界对“丝绸之路”名称的传播,作了详尽梳理。

徐先生以“中华民族起源”这一与丝绸之路研究有关的问题着重说明。19世纪后期法国学者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1844-1894)提出“中国人种西来说”,20世纪初期受到梁启超、章太炎、黄节等人的服膺,原因在于彼时国人对中亚古代的语言、文化的不了解,当然也跟排满运动有关。到了1928年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出版后,中国学界主流都认为中国文化是原生的。

最后,在讲座的互动阶段,徐先生系统回答了有关隋唐与突厥关系、西方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看法、三星堆遗址的问题,并鼓励在座师生能够在丝路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收获。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