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ers Runesson教授谈古犹太会堂与犹太教、基督教之起源

发布日期: 2019-03-20   作者: 胡袤姻  浏览次数: 307

 


2019312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于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古犹太会堂(synagogue)与犹太教、基督教之起源”。讲座由挪威奥斯陆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兼职教授Runesson主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文瑾老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刘平教授翻译并评议,来自各院系的师生包括数位留学生参与聆听了本次讲座。

Runesson教授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讨论基督教如何脱离犹太教并成为独立的宗教,犹太人为何被基督徒迫害。他指出,在此讨论这两种宗教是因为二者在都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了解中国历史包括了解宗教史。基督教在国内的知名度也许更高,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唐朝景教,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甚至比北欧日耳曼民族国家早几个世纪,比北美早了快一千年。相较之下,中国犹太社区的存在则鲜有人知。通过展示古代开封和近代哈尔滨地区遗存犹太会堂的几组历史照片,他讲述犹太人如何逃离欧洲的迫害来到中国,通过通婚融入中国社会,对当地城市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教授先简要介绍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历史和当下,试图借讨论公共机构(犹太会堂和基督教教会)发生的活动呈现宗教的演变;接着详细论述了犹太教会堂是如何从公共机构发展为孤立团体。他解释synagogue词义的嬗变,以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去族裔化信徒现象为例证;而后讲述了迦百农(圣经中的地名)的会堂重建历史并提出几点猜想。在讲座最后,提出这段历史并非不可避免,而是被血肉之躯的凡人所制造、导致的,我们所思所为以及如何看待自我和他者,往往不同于前人所预设、所选择的所谓“正确道路”,因此要在此时此地聆听历史。

演讲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在场教师分别用英文对讲座主题提出了认识和疑问。评议人刘平教授谈到了弥赛亚犹太教运动以及弥赛亚犹太人为何消失的问题,政治系崇明教授感谢Runesson教授引人深思的演讲,赞许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宗教起源、艺术文学的批评立场,提出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的相互拒斥是否存在神学动机,能否从圣经中获得考据支撑。Runesson教授针对疑问一一做出了回应,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最后,刘文瑾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对Runesson教授精心准备的图象资料、翔实的历史史料表示谢意。讲座的内容和交流对话还原了历史语境,让现场师生得以触及宗教信仰背后的真实,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