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三十年来,浦东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今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工党支部组织了纪念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主题学习活动。支部成员自学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光辉历史,结合自身生活感受和工作实际,在云端开展专题交流,特别是共同回顾了浦东开发开放筚路蓝缕的过程,学习了华东师大人为浦东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畅谈了自己亲历或见证过的浦东的昨天与今天,畅想了浦东、上海和我国美好的明天。活动时间持续超过一周,部分党员同志的学习心得在重点新闻网站全文发表,充分体现了思勉人文高研院基层党建工作的特色。
活动正式开始前,支部委员召开线上会议,在上个月成功展开“云端读书会”的工作基础上,决定此次活动以纪念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要求党员同志自学相关理论材料,并鼓励大家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积极交流思想,形成书面发言稿,在支部群中进行讨论。支部委员除了做好通知宣传、下发学习材料等工作外,还主动收集照片、激发讨论。支部成员的在线交流持续了一周多的时间,每位同志的发言都别具风格,引起大家热烈讨论。
一
在学习过程中,许静同志阅读了《口述上海改革开放(1978—2018)》一书,梳理了浦东开发开放前夜的故事,与支部成员分享。彼时的上海硬环境形成了“城市膨胀病”,软环境受计划经济控制也特别严,深圳、珠海开发珠玉在前,开发浦东,众望所归。1984年9月,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战役研讨会召开,浦东开发被纳入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范畴。1985年,国务院批复“重点向杭州湾和长江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建设”。1986年,120多位城市建设专家先后两次召开战略研讨会,确定三个课题,其中一个还是华东师范大学严重敏负责完成,在“南上”和“北上”方案反复比较研究,使“东进”方案日渐成为众望所归。1987年,时任上海经济区规划办主任兼市政府经济顾问的汪道涵同志感慨到:“我想借浦东开发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为上海的经济振兴和城市改造找到一条好的出路,也为上海人民多解决一点实际困难。”学习中,许静同志感到,目前中国还有大量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开放来解决。为了推进改革,阵地战、游击战、遭遇战都要打,这需要一代代人继续前行!
王玉琼同志也回顾了历史,尤其强调陈吉余先生对浦东机场选址建设的突出贡献。她说道:“199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大教授陈吉余提出,将浦东机场建在海堤之外、潮滩之上。机场场址因此向东平移640米,少征农田约7488亩,为国家节省投资3.6亿元人民币。从深水航道、青草沙到九段沙都离不开这位我国河口海岸学科的奠基人。这个故事在师大家喻户晓,每个师大人都引以为傲。我内心除了因师大有大师而感到无比自豪,也因此记住了浦东新区,同时对现代大学在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使命中的责任与担当有了近距离体悟。”
王老师表示,2020年,面对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的外部形势,即便我们在安静的校园内也能感受到事业发展正经受多重挑战,“大考”在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发扬师大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更要学习浦东干事创业、大胆求索的精神,加强学习完善自我,凝心聚力谋划事业,积极行动“化危为机”,抱定胜利的信心,不断推进高研院的内涵建设,为学校的稳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
|
浦东机场旧照 | 陈吉余院士 |
华东师范大学和浦东“结缘”,不仅在浦东机场选址一事上,还在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国际合作办学的翘楚——上海纽约大学。上纽大的成功以及她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都和浦东开发开放分不开。几十年前的浦东,不要说高等学府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大概也不是上海各区县中数一数二的。而今天,浦东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在内众多社会变革的排头兵和先行者。这足以说明,浦东的开发开放,不仅仅是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层面的改革,而是不断全面深化的改革开放。浦东的先行先试,又为我们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镜鉴。许可同志就曾于2019年上半年参加了观摩上纽大课程的进修活动,并把观摩所得应用于华师大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去。
|
|
日本专家在上纽大作讲座(许可 摄) | 上纽大教室窗外眺望(许可 摄) |
二
金玉博同志经常参加每年元旦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举行的“垂直马拉松”比赛。在东方明珠上登高眺望的时候,她不止看到了浦东的变化,还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洛阳,有着“小外滩”之称的洛河边、洛阳电视塔。曾几何时,洛南还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过的土地丰饶、适宜耕种,不宜过度开发之地。但随着洛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剧增,科技的发展也深刻的改变了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当下,洛南的开发已然是刻不容缓。而在勤劳勇敢的洛阳人的努力下,洛南开发区也早已是农田变高楼;洛河两岸,繁华更似浦江两岸。浦东新区之所以能从昔日的荒滩快速发展成为今日的新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是离不开一种敢于攀登、迎难而上的精神的。而几十年来洛阳全国其他地方的发展也都得益于此。
|
|
金玉博同志在比赛中(金玉博 摄) | 洛阳电视塔远眺 |
同样是陆家嘴,许可同志跟大家分享了他拍摄的《年初一清晨的上海》系列中的一幅照片。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天刚亮,他就来到陆家嘴、南京路等标志性地点,拍摄空无一人的街景。这幅照片拍摄于当天上午七时许,东方明珠塔下巨大LED屏幕的照明系统刚关闭不久,远处白玉兰广场赫然在目。立交桥下,两位环卫工人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甚至新的一年的劳动。平时热闹非凡的大街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流,而环卫工人还是准时上班,为城市的市容市貌做贡献。许老师表示,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发生的变化,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离不开每个人的持续辛勤付出。城市的未来和我们的事业,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
大年初一早晨的上海·陆家嘴的环卫工人(许可 摄) |
孔浩同志说,浦东新区对我而言感受最深的不是在陆家嘴,而是在黄浦江上游旁的世博园。1910年,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横行。上海一位名叫陆士谔的小说家,在自己的幻想作品《新中国》里,梦到在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作品里描述“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还有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彬彬有礼。文章最后写到“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2010年,经过一个世纪的革命奋斗,国家独立、经济腾飞、人民自强中国迎来上海世界博览会胜利举办,来自世界各国在世博园展示着各国的文化、艺术与科技。“世博会期间刚好也是大学暑假期间,和家人一起来世博游览。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鲜红耸立的艺术宫,或者各具特色的国家馆建筑,而是来自全球全国各地络绎不绝人潮,每个国家馆前都排着蜿蜒不断的人群,操着不同语言、不同方言。这应该就是开放的意义,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
刘小雨同志是支部成员中年纪最轻的党员,她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念高一了。虽然和8岁的我比起来,我到上海念大学的希望变大了一些,但是,离板上钉钉实在是还差得远。我父亲为了鼓励我,买了两张世博会的票,决定带我再去一趟上海。当时,上海举全城之力,动员了大量的志愿者承担世博会期间的服务工作。我作为一名游客,真切地感觉到了宾至如归的感觉,也更坚定了我要努力实现梦想的决心。”现在,刘小雨已经在上海生活快八年了,她偶尔溜达到陆家嘴、世博园时,还是会有种恍惚的感觉,脑子里会突然闪过多年前这些地方的画面。
孔老师和刘老师的回忆让很多同志都感叹:原来上海世博会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浦东和上海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
三
支部中的殷莹和倪春军两位同志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们对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感受颇深。
殷莹老师说:“作为80后,我亲眼见证了陆家嘴地区从人人争厌的烂泥渡,变成人人争羡的国际金融城;张江从一片农田起步,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城;一座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在浦江东岸崛起,浦东汇聚起中国乃至世界金融、科技、经贸的脉博。当我带着自己的孩子走在外滩,眺望黄浦江对岸的浦东地平线,给他讲述这段历史,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殷老师表示,希望在新时代,浦东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领上海走出一条敢于探索、勇于尝试的发展创新之路。
倪春军同志出生在浦东新区(原南汇县)惠南镇一个名叫四墩的小村庄。在倪老师的印象中,儿时门前都是“钢渣路”,炼钢炼铁的废弃铁块铺成的路。由于钢渣路高低不平,东一处坑洼,西一处凹荡,到了下雨天,这些坑洼凹荡处,就满是积水,行人或自行车必须绕开行走。《南汇县志》中都曾有所记载。几年后,村办厂经济效益不错,出资翻修这条钢渣路,把它改造成水泥路。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水泥路的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2013年左右,村里开始了新农村建设工程,整修水泥路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一条宽阔平坦的康庄大道就出现在了倪老师家的面前,路名叫作“北新村河路”。更让人欣喜的是,在改造道路的同时,工程也对路旁的河道进行了污水整治。如今的河水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倪老师的父亲每天都会去河里撒网捕鱼,时而还会抓到螃蟹和小虾。到了傍晚,经常可以看到村民们在路边健步行走,或在路灯下拉拉家常。去年,浦东新区又开展了乡村“美丽庭院”的建设,每家每户形成了自家庭院的风格和特色。倪老师也把自己一些闲置的文史书籍,放在家里庭院的书架上,给村里的老人和小孩阅读,也算是对“美丽庭院”和“书香庭院”的一种实际响应。倪老师感叹:“这就是我家前的那条路,从一条无名的钢渣路,变成了可以在地图上查到的柏油路。这一条普通的乡村小路,不仅见证了浦东农村的发展和变化,更是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倪老师在支部微信群中与其他支部成员一起交流分享。同志们对他的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倪老师对文章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并配上图片,投稿到“东方网”的“新闻中心—政务平台”栏目。“东方网”编辑收到稿件后,马上就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刊登了倪老师的学习文章,不仅展示了思勉高研院学习型党支部的建设成果,也反映了思勉高研院基层党建工作的特色和风貌。
|
|
|
已经废弃的水泥路(倪春军 摄) | 修葺一新的北新村河路(倪春军 摄) | 倪老师家门口的标牌(倪春军 摄) |
| ||
“东方网”发表倪老师学习报告全文 |
卢盈华同志在学习中了解到,在开发开放之前,尽管浦东在全国已经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仍与浦西有很大的差距。1990年,浦东经济占上海的比重仅为8%。社会上长期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现在的浦东,主要产业涵盖商业金融、航运贸易、高新技术等。这些巨大成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普通民众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卢老师表示,“可惜我还没有专门去浦东走一走,只隔着黄浦江观望过浦东的盛景。即便如此,我已能够感受到浦东的朝气蓬勃。今后我当多去走走,多去实地看一看。在如今疫情于全球肆虐的情形下,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浦东的发展也将面临挑战。我相信我们必能克服阻力,众志成城,再造下一个30年的辉煌!”
于明静同志用“艰难、伟大、奇迹”三个词语概括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说“艰难”,是因为当年做出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是艰难的,既有当时体制思维的约束,也有国家财政、地方财政的困难,更有长久以来上海地域认同的束缚。说“伟大”,是因为浦东开发开放30年间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伟大成就,有全球最大缸径船用低速柴油机、有首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有国内首台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彩虹鱼”号……说“奇迹”,是因为浦东创造着奇迹,更重要的是浦东的奇迹没有终结,反而在30年之际有越来越加速的趋势,这和党的领导,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深化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深刻联系在一起。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大地的扎根和党的治理模式的不断前进,浦东开发开放奇迹和与浦东开发开放类似的各种奇迹将永不终结。
同志们纷纷表示,“艰难、伟大、奇迹”三个词语不仅概括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写照!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中,带领中国英雄的人民艰难地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相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