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忘,云端心灵聚会。使命担当,书中思想激荡。
3月下旬,在全国人民持续同心抗疫期间,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工党支部的在职党员同志,积极响应学校党委号召,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自主挑选与个人学术旨趣相切合、和工作岗位特色相适应的一部书籍或一份报刊,围绕“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这一主题,撰写读书心得,在微信群与其他支部成员云端分享,共同切磋,共同进步,开展了一次特殊的“云端读书会”主题党日活动。
支部成员中,有的在抗疫期间坚持订阅党报党刊,及时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有的立足主要研究方向,在学术著作中寻找历史的借鉴;有的不忘初心,深入挖掘专业书籍的现实指导意义;有的徜徉在文学世界中,在小说里探寻面对未来、迎接挑战的正力量。“云端读书会”主题党日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志们的“居家抗疫”生活,还在交流中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坚定了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信心。
一、牢记使命,把读书心得写在抗疫实践中去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党总支委员倪春军同志在疫情期间持续订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杂志。2月中,在读到今年第三期《求是》杂志上《坚定必胜信心 胜利需要战斗》一文时,他就被文中的“中国必胜”四字所感动,一扫个人对疫情的恐慌和忧虑情绪,并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去。从那时起,他不仅应所在辖区文联号召,创作抗疫宣传诗词作品,还报名参加了社区内的志愿者服务,为社区防疫工作做出贡献,真正将理论学习得来的精神营养转化为防疫抗疫、践行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
身处湖北省内的刘小雨同志,春节前刚刚如期转正。她在阅读了桑斯坦《互联网共和国》一书后,不由地发问:在网络世界中,对于人们自主地“过滤”掉自己不愿关注的信息、致力于定制自己所希望看见的信息的行为,是“自由”的体现吗?桑斯坦指出“自由不是只为满足喜好而存在”,是“让人们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喜好和信仰”,是能够拥有足够多的信息,从而拥有选择的多可能性。她还深入思考了互联网在政治上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提出当审视互联网与政治的关系时,应该是为了让政治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发展的更好,对无辜的技术本身,则应持中立态度。在寒假期间及网络教学开始后,作为学院科研秘书,刘小雨同志一边注重防控疫情,一边坚持为师生服务,忠实践行了初心使命。
二、鉴往知来,回顾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发展路径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专职组织员孔浩同志阅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书中举例说,西方社会的个人构成的团体像是在田里捆柴,而乡土中国社会关系构成像是向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荡起的一圈圈波纹,亲属关系就是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在乡村里,更多的是的小农经济的基层统治。近来,值守在各高速路口、各社区乡村出入口的志愿者、网格员、村民,和一线医护人员一样,都在为着疫情狙击战奋斗。目前国内抗疫积极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离不开每个普通人的贡献。这让孔老师深刻体会到“众志成城”绝非简单的四个字而已。
哲学专业背景的卢盈华同志,是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青年研究员,他在疫情防控期间阅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如今阅读这部写于1938年的史学著作,使卢老师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有了新的感触。回看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苦难史、奋斗史,卢老师体会到,中华民族崇尚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但也不能忘记民族历史上的诸多教训,要坚持理性和开放精神。历史告诉我们,仅凭激情和冲动往往适得其反。抗疫需要各种学科知识的配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彼此之间的壁垒必须打破。这也是我们高研院追求跨学科研究的意义所在。
不约而同地,支部书记、青年研究员许可同志也选择了一本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著作——《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王东杰教授的这本书主要关注清末以来国语运动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关系。许老师表示,当我们现在重新回头来看清末以来的民族独立过程,便能感到:即便是语言文字工作,也不能照搬西方的方案;并且绝对不能脱离群众的实际需求。只有在本国文化的底色上,立足于民族需要,才能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有效手段。这个结论,是语言文字改革的教训和经验告诉我们的,也适用于包括公共卫生等其他很多领域的工作。
三、增进专业主义本领,做爱岗敬业的行动者
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玉琼同志阅读了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一书。作者认为,唯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专业人士才能在全球化经济社会站稳脚跟。据此,王老师提出,“专业主义”应包括知识专业性、专业实践力、专业自主权、为公众服务、专业使命感五方面内涵。因此,工作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愿意付出的事业。以此为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了很多严格践行专业主义的专家,他们是百姓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此外,书中的两句话给王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专业,你唯一的生存之道。”“任何人都能成为专家。”她表示,愿意用专业主义精神引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个正能量的问题解决者,做个爱岗敬业的行动者。
支部宣传委员金玉博同志响应学校有序复工的号召,回到上海居家隔离。其间,她重新阅读了自己2008年刚刚参加工作时便时常翻阅的《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一书。这本书的作者吴建中先生是我校杰出校友,曾任上海市图书馆馆长。这本书1998年初版,又在2002、2016年两次再版。作者描绘了世界顶级专业图书机构的运转模式,展望了新世纪专业图书馆的发展图景。吴先生分析了图书馆工作的转移和延伸,并认为图书馆将成为终身教育、文化娱乐的中心和信息转播与交流的中心。金老师表示,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好的行业典范,常常激发她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使命感、荣誉感,给她带去超越工作之上的意义。
支部成员殷莹同志,在本职工作外,还是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她选择阅读的是心理学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该书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重现了他身陷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勾勒出人在面临苦难时的心理发展阶段,并且总结出帮助患者走出阴影的“意义疗法”。其核心是说,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尼采所谓“如果你知道为什么活着,那么你就能生存。”她认为,疫情终有结束的一天,但我们会记住无数普通人在危难时刻付出的善意和勇气,是如何照亮了这个世界。
四、体悟别样人生,让文学作品照亮现实
说到“记住”,支部组织委员、纪检委员许静也深有体会。她阅读了双雪涛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故事中的诸多角色,不论民、商还是警,都是有血有肉,努力生活的人。时代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痕迹,当代中国改革史之中,人物的命运与脚下的土地发生了深刻的联结。许老师觉得,就像抗疫期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天都为逆医护人员感动,为湖北担忧,为党员的担当骄傲自豪,为老百姓“闷”在家里做贡献的精神莞尔。时代就这样曲曲折折的表现在人物身上,每个人都参与了创造时代的过程,兜兜转转,而最终还是会回归平淡。就像作者说的,最重要的,第一要善良,第二要诚实,第三,不要互相忘记。
阅读小说的还有支部成员、高研院办公室主任于明静同志。她选择的作品是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故事的一大半白描了主人公平淡无味的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淡然超脱、无世无争、本分守己的小职员,却因为一次意外被推上了被告席。我们不能否认此次抗疫战斗的巨大胜利,那些逆行的医护人员付出的辛劳和牺牲值得我们世代称颂。但同样,需要反思的也应该要反思,因为反思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该如何界定“程序完善”,怎样平衡“制度健全”与实际工作成效,恐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