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引驰讲“中古佛教文学研究的诸面相”

发布日期: 2020-12-10   作者:  浏览次数: 163


2020123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受邀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作了题为“中古佛教文学研究的诸面相”的讲座。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争鸣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陈教授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佛教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提出佛教对文人特别是精英文人的影响应追溯至东晋,阐释了为何选择“中古”之文学与佛教影响这一主题的原因。随后,陈教授围绕“文字与口传之间:佛教文学入华途径窥探”、“中古文人的佛教:观念之历史场景”、“文学佛影之显与隐以及与本土因素的交织”三个话题,深入地回顾了佛教与中国中古文学复杂交错的历程。在介绍佛教文学入华的口传途径时,陈教授先从《酉阳杂俎》《法显传》中的几个佛教故事入手,分析这一途径存在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之上,陈教授从语言环境、行前学习、旅途沟通、继续深造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口耳相传的实现途径,并以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痆斯国”之“烈士池”故事的衍变为例,展示了印度修行者故事通过僧人口耳相传和写录,最后形成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杜子春三入长安》这样兼具佛道印记的文学作品。

接着,陈教授以柳宗元为例,指出大多数中古文人对于佛教是相容并蓄的。而柳宗元持有“统合儒释”的基本立场,且深受天台、净土的影响,理应不会对佛教各宗派表现出排他性。但实际上,柳宗元极力批判当时禅宗的新风尚,认为其“小律而去经”。陈教授推测柳宗元这一宗派意识的形成,与永州时期本人所处的地域佛学氛围以及接触的僧侣有关。

最后,陈教授则着眼于《文心雕龙·论说》中有关”的说,提出刘勰述经”的观点并不完全如前贤所言反映了佛教经籍流行影响,事实上经学传统中以释已非鲜见。同时,陈教授强调刘勰所谈的”并非无涉佛教。他认为《文心雕龙》以《白虎通》为论家之正体”,正是揭示了“宗经”之“显”与佛教体式之“隐”。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就相关问题与陈教授展开热烈讨论。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