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系列访谈——帅满:思勉的人文氛围滋养了我的心灵

发布日期: 2024-05-06   作者:  浏览次数: 10




编者按:

值吕思勉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跨越了十六个年头。自2009年招收研究生以来,学院坚持跨学科、精英化、国际化、个性化培养,一批毕业研究生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优秀学者、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等,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中坚作用,已然成为思勉高研院的靓丽名片。

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吕思勉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凝心聚力推动高研院实现更好发展,思勉高研院发起“践行思勉精神共筑卓越之路”校友系列访谈活动。现刊发系列访谈第三篇:思勉的人文氛围滋养了我的心灵——帅满校友访谈。

学姐,您好!我是思勉中国史专业博一的李瑞赟,以下由我来对您进行访谈。本次访谈主要围绕思勉印象、就学点滴和学术发展三个方面,亦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调整。


1.您是从何种渠道了解到思勉高研院的?能否谈谈您选择进入思勉求学的缘由,及当时对思勉的认知和期待?

2005年考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当时还是法政学院,后来变成社会发展学院)读本科。大四时,系里负责保研的韩晓燕老师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去思勉读研,因为我想跟陈映芳老师读硕士,而陈老师也在思勉招生,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当时系里为什么会问我愿不愿意去思勉,不过,我对自己的选择一点儿也不后悔。思勉是一个跨学科的高研院,不同于单一学科系所,而且华师大的文史哲都是强势学科,我觉得在那里可以接触和认识不同学科的老师、同学,学习跨学科的知识,且我的思维比较发散,读的东西也比较杂,所以我感觉自己和思勉的风格比较契合。


苏州游学班级合影(一排左一为帅满)

2.您的经历非常丰富,本硕就读于华师大的社会学系和思勉,博士又去了清华,之后任教于西安交大,您可否简单给我们讲一讲您申博和选择工作单位的缘由及经过?

我大一就决定要读博,当时计划读完硕士继续读陈老师的博士。后来,陈老师去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且博导资格要重新评定,所以思来想去,选择报考清华社会学系的博士。潜心备考半年,非常幸运地上岸了。如果没考上,我可能就在咨询业工作了。博士毕业后,我选择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作,因为我也从事关系社会学研究,研究方向和系里比较契合,西安交通大学也是老牌985大学和C9高校,同时也有家庭因素,我爱人是陕西人。


3.思勉高研院的良师益友一定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否谈谈您在思勉碰到的一位或几位难忘的师友?在思勉的学习过程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种收获对您的学术和个人成长有何影响?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思勉学术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厚,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滋养了我的心灵。首先是思勉人文讲座,一提起思勉,映入我眼帘的就是5303报告厅,圆形的玻璃幕墙建筑,采光极佳,木质桌椅古朴又不失华丽,墙上展示着各期讲座海报,学术氛围拉满,且演讲者都是来自海内外人文学科的一流学者,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空间。思勉的讲座多,说明思勉老师的学术地位非常高、人脉非常广,可以邀请到王笛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来给我们讲座,对学生而言是极大的福利。参加工作后,我愈发意识到思勉浓厚的人文氛围、精彩纷呈的讲座对人的影响有多么深刻、持久。当然,这也和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华师大是文科为主院校、学校对思勉高研院建设与发展的大力支持息息相关。

其次,思勉的课涉及多个学科,上课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我选过中文系罗岗老师的课,要读的文献很高深,有点听不懂,所以我很羡慕课上和罗老师积极互动的同学,他们不仅能读懂,还乐在其中。我还上过杨国强老师的课,杨老师是传统学者,功底非常深厚,讲课不疾不徐,让人很快就能浸入中国古典文化氛围,身心都能得到陶冶,所以印象非常深刻。杨老师厚积薄发,做出了很多重大成果,我非常敬佩他。

我还选过刘擎老师的课,课上给我们放过桑德尔的视频,他紧跟西方学术前沿,上课能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印象很深。我还和思勉室友王楚楚一起选修过她的导师姜进教授的新史学课。姜老师学养深厚,每周都会布置阅读材料,也会点名回答问题、开展讨论,有一次就点名让我回答一个和社会学相关的问题,我答得并不好,所以记忆深刻,这件事激励我认真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思勉请名著《茶馆》的作者王笛老师来做过思勉人文讲座,还邀请他给我们开课,虽然我汇报的课程论文不成熟,但从王老师的课上知道了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应该是什么样的,受益匪浅。思勉还有幸邀请到了毕克伟教授,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美国学者,备课和上课极其认真,这对我影响很大,所以我现在教学也会尽可能用心。



许纪霖老师的课堂

 

姜进老师的新史学课堂同学们热烈的讨论

 

毕克伟老师结课合影(一排左四为帅满)

思勉的师资和行政管理团队非常强大。许纪霖老师(时任思勉常务副院长)、刘擎老师都是很有情怀的学者,虽然他们是知名教授,但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身上,组织并参与班会、聚餐、唱KTV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许老师对我们的期待很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教导我们一定要写好硕士论文,他认为这是一件可以证明我们能够做好一件事情的证据。在研究生阶段,大家可能忙于考博、找工作或谈恋爱,未必会集中精力撰写硕士论文,但许老师却强调,即便日后不一定从事学术工作,我们也应该写好硕士论文,它是我们学生时代最有分量的作品。我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所以我认真对待硕士论文,撰写了12万字的硕士论文。现在,我也指导本、硕、博学生的毕业论文,我也会向学生转述许老师的教导,希望将其传递下去。我也选过许老师的课,阅读材料中有费孝通的书,所以感觉他的课是和社会学最契合的一门课。许老师不仅家世好、学养好,而且与时俱进,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和思考,总是能触及当今时代的真问题和热点问题,是我模仿和学习的对象。雷启立老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对我影响也很大。当时,思勉请雷老师来给我们学生的学术论坛做点评,虽然他做文化研究,但他对社会学实证调研的范式和方法比较认可,他的赞赏和鼓励,对当时在身份认同上陷入迷茫的我而言,是很大的激励,也让我坚定了做社会学研究的信心。

 

2010年元旦茶话会(刘擎、陈映芳、许纪霖、肖连奇、殷莹)

当时,我们的辅导员、教学秘书分别是贾静老师和肖连奇老师,一个严厉,一个温和,形成互补。贾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当辅导员算是跨专业就业了,但她将自己的专业能力用于思勉官网的建设,人尽其才。贾老师非常为学生着想,组织班级聚餐时,建议我们自己买菜、洗菜,减轻同学们的负担,友爱、温暖的班集体吃火锅场景,一直铭记在我的脑海里。另外,贾老师说自己坚持晚上九点早睡,我当时感到很震惊,启发我一定要规律作息,保重身体。肖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和和气气,有什么事情找他,都能得到快速回应,让人如沐春风。

我的室友王楚楚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她是安徽人,性格温婉,为人赤诚。她父母隔三差五来学校看她,给她带黄山烧饼、糟卤鸡爪之类的美食,每次都无私地分享给我,让我在异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此外,历史学专业的她知识面非常广阔,熄灯卧谈的时候,经常给我讲历史故事和历史系师生的逸闻趣事,我的很多知识、对很多问题的了解都来源于她,她在我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后来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读博,而我2017年也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一年,加州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的交集,这也是缘分吧。

和室友王楚楚合影(左为帅满)

另外,思勉有专属的思勉人文图书馆,当时有两位管理老师(陈佳鸣、刘建平老师),非常专业、负责,思勉的博士生也经常在馆里阅读、学习,图书馆环境优美、座位多,且人文氛围浓郁,所以我也常去图书馆看书、自习。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的是,当时我们上课的氛围也特别好,讨论非常热烈。不同于本科阶段听老师讲课,硕士课程要求我们深度参与课堂讨论,一定要把相关资料读懂、读透,并且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参与相关讨论,不然就会言之无物。这也督促我们去阅读、思考,所以,硕士阶段课程的质量是非常高的。记得当时课上讨论过《想象的共同体》《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国士绅》《往事并不如烟》《蒙塔尤》等著作,都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4.您在高研院求学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是如何克服的?这段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启示?

在思勉求学的挑战主要是在身份认同方面。我是思勉的第一届学生,从学生构成来说,社会学在思勉是小众专业,我的很多专业课在社会学系上,在社会学系我是外人,而我又不属于思勉主流的文史哲专业,所以处于双重边缘状态。而且,当时思勉和社会学专业想读博的人并不多,而我想读博,所以会感到比较孤独。不过,我后来全心投入专业学习和考博,这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5.您的硕士论文研究食品安全,后来也出版了,思勉的学习经历对您的硕士论文有何影响?

我将考博准备和硕士论文撰写进行了有机结合。潜心备考的半年,我阅读了很多著作和论文,这是一个吸收知识的过程,而硕士论文写作则是输出知识。一边大规模地吸收,一边集中输出,所以效率非常高,往往是白天在教学楼的阶梯自习室阅读,晚上回到宿舍写作,有时候一天可以写一万多字,所以最终硕士论文超过12万字。工作以后,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我将硕士论文进行扩充,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我的第一部独著。现在想来,硕士论文对我的职业生涯而言,至关重要。通过撰写硕士论文,我逐渐进入到学术研究场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我发表了两篇论文,出版了一部专著。硕士论文改编的处女作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给了我很大的激励,也为我求职奠定了基础。非常感谢硕导陈映芳教授、王富文老师(Nicholas Tapp)和吴同师兄等师长给我的指导和帮助!


6.您认为思勉高研院的学术氛围和教育理念有何特点,对您学术观念的塑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勉的人文和学术氛围非常浓厚,不仅讲座频繁,而且思勉的老师们也是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润物无声,在思勉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便会受到熏陶。思勉还有非常人性化的青年研究员制度,青年老师科研任务相对合理,待遇不错,可以潜心科研,对青年学者而言非常友好。


7.您对思勉的学弟学妹有何建议,对思勉的未来有何期待和建议?

毕业后,因为不在上海工作,我和思勉的联系并不多。在思勉读书时,习而不察,离开后才愈发认识到思勉对我个人成长的影响。做科研需要广阔的阅读面和跨学科思维,思勉给了我们良好的训练和影响。思勉大师云集、师资一流,周围都是大师的学生,这种感觉非常美妙。对有志于从事学术工作的学弟学妹而言,我认为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喜欢学术才选择以学术为业,否则会很痛苦,要深耕一到两个领域,还要有面对激烈竞争、考核压力下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近年来,学术界英年早逝的人很多,令人惋惜,所以一定要保重身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感谢思勉对我的培养,如果后续有线上、线下院友交流活动,我非常乐意参与。


简介:

帅满,2009级思勉硕士研究生,社会学专业,城市社会文化方向,师从陈映芳教授。现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关系社会学、劳工社会学。截至2024年,累计主持21个科研项目,其中,2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重点、一般课题各一个),6个省部级课题。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在Social Sciences in China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学研究》、《社会》、《国际新闻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社会学评论》、《社会发展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