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系列访谈——刘隆进:用理想与热爱传递人文价值

发布日期: 2024-04-08   作者:  浏览次数: 10

值吕思勉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跨越了十六个年头。自2009年招收研究生以来,学院坚持跨学科、精英化、国际化、个性化培养,一批毕业研究生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优秀学者、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等,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中坚作用,已然成为思勉高研院的靓丽名片。

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吕思勉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凝心聚力推动高研院实现更好发展,思勉高研院发起“践行思勉精神共筑卓越之路”校友系列访谈活动。现刊发系列访谈第二篇:用理想与热爱传递人文价值——刘隆进校友访谈。




一、爱在华师,与江南学结缘

刘隆进校友本科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基地班,大一伊始便逐渐寻找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对明清以来的江南研究产生浓厚兴趣。从本科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到硕士毕业论文,他一直在关注明清以来江南的社会文化史。大二时,刘隆进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首届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自此与华东师大结缘,保研时关注到思勉高研院有江南学的研究方向,与自己的学术兴趣吻合,因此选择来到思勉。从桂子山到樱桃河,从华师到华师,爱,一直都在。


来到思勉高研院后,刘隆进发现这里的培养模式与常规院系有所不同。当时全国范围内类似高研院的机构还算比较新鲜的事物,而跨学科的培养模式更是独具特色。思勉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会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立足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跨学科训练,制定因材施教的、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跨学科课程中让刘隆进印象深刻和受益匪浅的是由文史哲三系老师合开的“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课程,分别由倪文尖、刘昶、郁振华三位老师主讲。在这门课上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范式以及最新的研究方法,非常有利于开阔学术视野。


回忆起求学时光,刘隆进印象最深刻的是导师刘昶教授,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做事,刘老师严谨求真、温文儒雅的风格一直影响着他。他说道:“我觉得老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我从刘老师身上,感受到他对学术与社会的关怀、对学生兴趣方向的包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具体指导,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我觉得老师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学业上的提点、督促与指导,还有为人做事的价值原则,以及人生规划、人生境界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锻造。能够在求学路上遇到一位良师,这对我接下来的人生道路和职业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毕业时与刘昶师合影(2011年)

 

二、游历江南,诗酒酬唱


虽然思勉高研院每个年级的学生不多,专业不同,但大家的关系非常融洽。刘隆进经常帮大家收取快递,被老师和同学们戏称为2011级“思勉快递小王子”。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与历史学方向的刘凯、赵兵、杨媛媛、李秋祺等同学常常交流切磋;但同时与其他专业的同学也都关系紧密,从王少强、朱一迅、徐超、杨松梅、张冰、符哲琦、樊仲泳、王琰等同学的身上学到了诸多知识,开阔了学科视野。


图片 2.png

思勉2011级毕业照片


学习之余,刘隆进经常和同级的杨帆、敬鸿章一起“舞文弄墨”,他们自称为思勉高研院2011级江南学“三剑客”,三人的学术兴趣都在江南学,而且都喜爱写诗填词。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他们的状态,最贴切的是辛稼轩《贺新郎》中的几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这是他们很喜欢的一首词,也经常以《贺新郎》的词牌互相填词唱和。“三剑客”一起交流学术问题,碰撞学术火花,还一起踏遍吴山越水,饮酒作诗。诗酒趁年华,其中也蕴含着当时他们对现实的理解以及人生的把握。


因某次电脑故障,刘隆进的词稿多已不存。20229月,二三子于沪上一晤,共话思勉往事,感慨颇多,遂走笔唱和,温旧梦、寄遐思。


夜半微醺感赋(刘隆进)

海上回思绮梦多,南朝旧史付蹉跎。

可怜一夜飘零客,犹按水云乡里歌。

敬鸿章和作

江湖十年波浪多,此心安处未蹉跎。

他年鹏翅同风起,高唱江南大风歌。

杨帆和作

樱浦经年豪唱多,桃溪载酒醉蹉跎。

重迎欲洒新亭泪,枕畔犹闻海上歌。


三、坚持理想,做有价值的学术出版


读书时期最大的挑战,是研三时面临后续的人生规划与道路抉择。当时刘隆进的内心非常挣扎困惑,他感到相比沉稳理性的学术科研,自己的性格更偏自由感性,属于“爱玩”的那种。经历了七年的学术训练,如果选择继续深造,或许也可以中规中矩走下去。但在不断反思与剖析之后,他对想要追求的学术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自我认识。他认为好的学术不应该只是在有限范围内的“自娱自乐”,做出来的东西最后只有一小部分人关注,从纯学术的角度,这当然也有意义和价值。但刘隆进思考的是,知识和学术更需要传达一定的社会价值,去承担一些社会使命,好的学术应该要在更大范围内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提供某些智识上的帮助。总之,刘隆进认为学术研究是推进专业学科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可能是追求对社会与价值的关怀。刘隆进反思自己即使从事学术研究,可能也达不到理想中的境界,内心挣扎后他选择求职,进入出版社工作。


图片 3.png

硕士毕业论文答辩

求学时无论是参加思勉人文思想节等活动,还是老师们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从通识教育到跨学科训练,当时思勉想要传递的学术价值不仅面向专业领域,其中也包含着如何让学术走向大众的层面。这种理念与后来刘隆进从事学术出版时想要呈现的关怀是一致的。做学术出版,出版一本很严谨的学术专著,刘隆进所期望的不只是在小范围的专业领域传播,而是要面向更大的读者群,面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来进行传播,而这或许就是人文思想的价值所在,也是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的意义所在。


在出版界有这么一句话,编辑既要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位杂家。作为一名学术出版的编辑,需要有不同学科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和把握选题,进而跟作者形成对话。而在思勉高研院接受到的跨学科训练,了解过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极大帮助他开阔了视野,对从事出版工作非常有帮助。思勉的培养,最根本的在于教会学习的方法,应该学什么?怎么样去学?比起学到的知识本身,这才是研究生教育中更为重要的东西。立足专业,开阔视野,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读书的门道,这将一生受用。


现在刘隆进的工作主要负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大学问”学术出版品牌的建设。在做“大学问”系列时,他非常重视选题提供的问题导向和价值关怀,以“始于问而终于明”为理念,以“守望学术的视界”为宗旨。他认为无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做学术出版,在选题过程中都需要去反复思考。做学术出版需要有学术情怀,背后则要特别强调人文理想与价值关怀。刘隆进在读书时曾旁听了一场硕士论文开题会,有同学的选题曾被老师批评“缺乏这方面的生命体验”。这个小细节深深影响了他后来在学术出版领域的思考。无论是学者、学生,还是出版社、编辑,在选题上都要体现自己长久积累和思考的问题所在,以及蕴含在问题之中的自我生命意识和人文价值关怀。


思勉的风格也深深烙在他目前的出版的风格上。他的出版没有立场,文史哲各学科都做,各种不同派别、不同观点的著作也都兼容并包。比如在明清社会经济史领域,“大学问”陆续推出了不同学派观点的学术著作。刘隆进认为,作为一名编辑,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都可以纳入“大学问”的出版规划,这才是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应该有的样子。他坚持做学术出版不能有立场,需要自由、包容的氛围,能容纳不同的学术观点,开展学术批判、讨论和争鸣,进而推动中国学术的纵深发展。这或许也是刘隆进从思勉高研院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探索新形式,传递人文关怀 


刘隆进坦言,跨学科也有矛盾的一面,就是如何处理跨学科与本专业的关系问题。他坦言,在自己本专业内应该扎实去做的东西最后并没有做好,调侃自己像非典型的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读书期间,刘隆进修过刘昶老师开设的“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课程,他认为这是他三年学习过程中在专业领域内修过的最为扎实的课程,高强度的读书、写读书笔记,然后课上讨论。刘隆进也开玩笑称后悔没有多修此类课程。这或许也是跨学科培养的矛盾所在:一方面要强调跨学科,鼓励跨专业修课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围绕各种主题进行交流碰撞。但另一方面,学生的专业基础仍是安身立命之所在。可能跨学科培养让学生的压力比较大,也存在走弯路的情况。但刘隆进认为,其实跨学科的训练,不是说要在本专业之外在第二、第三专业上有多少深耕,那恐怕也很难做到,他认为的跨学科更多是一种视野和格局上的“转变”与“跨越”,是一种在内的方法训练。


在思勉高研院求学时,同学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大家经常聚在一起,从文史哲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讨论问题。就像刘隆进曾和同一级的哲学专业的同学讨论宋明理学,从史学的角度和从哲学的角度会有很大的观念分歧,但是各个专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


当时思勉以及整个华师大,整体的学术氛围是非常自由的。正如孟宪承校长提出的“大学三理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应该是华师大和思勉高研院不断追求和传达的精神,也是刘隆进现在做出版想要呈现和传递的价值。


这些年刘隆进也一直在思考,历史学的学科价值在哪里?历史学除了推动本学科的纵深研究外,对国家、对社会、对大众的价值在哪里?他希望历史研究能通过更多元的方式触达社会。今天的知识生产不应该只是在象牙塔内的传播,更需要走向大众和社会。历史学专业乃至人文社科专业,就是要坐得住书斋,同时也要走出书斋,因为“社会”是一本“大书”。当下,大众历史通俗读物非常受欢迎,说明读者对历史知识有很大的需求,但专业的学术成果大多局限于小范围圈子里的“自娱自乐”。普及和传播历史知识、传递和弘扬文化价值,我们高校的历史学者应该责无旁贷,而专业的学术研究如何转化为大众更能接受的内容或形式,需要学者和编辑共同努力。刘隆进也很欢迎和鼓励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历史学者去写一些面向大众的内容,同时他也会服务于中青年学者,支持他们出版学术专著,也在努力沟通学术与大众,致力于学术出版的品牌化、市场化。


参加2023年思勉院友谈,主讲“学术出版漫谈”

重新探索思勉的学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刘隆进也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和思勉进行合作和交流。例如在去年思勉学术周时,刘隆进请来作者李怀印教授在华师大历史学系举办了一场教师座谈会,还在思勉学术周发表一场主题演讲。出版社和高校之间也是学术共同体。他希望今后思勉人文讲座或者其他形式的活动,大家可以共同致力于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共同体的打造。不忘学术初心,仅此而已。

采访结束,聊忆当年旧事,不胜感慨,草一绝句遣怀:

残山点滴费诗题,影乱惊鸿晓梦迷。

思古勉今两无益,柳花零落浦江西。


简介:

刘隆进201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师从刘昶教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社科分社社长、“大学问”品牌负责人。


口述:刘隆进

文字整理:金潇、李瑞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