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欧洲精神的悲剧与列维纳斯的反思
主讲人:刘文瑾(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讲师)
时 间:2008年12月17日(周三)中午11 :30
地 点:闵行校区人文学院5303室
内容简介:
理解列维纳斯的思想不能不从上个世纪欧洲社会所经历的历史悲剧出发。列维纳斯在一生中曾遭遇了纳粹带来的不幸,见证了西方世界在二十世纪所经历过的几乎所有暴力。这些以奥斯维辛大屠杀作为顶峰的历史暴力渗透在他的问题与思考中,以至于对他,就像阿多诺所说的,哲学的根基不再是惊奇,而是恐怖。列维纳斯追问理性是如何同野蛮结合在一起的,并勇于提出要反对海德格尔式的哲学气候(没有伦理的“存在”),以及反对希腊哲学传统中“中性”化的哲学概念对于伦理所具有的优先性。他认为对于哲学,还有一项伟大的工作需要完成,即“以希腊语言来讲述希腊文化所不知的道理”,因此终其一生,他都在探索如何在仍然用理性的方式来思考的同时,给哲学的内在注入另一种“生气”:给予这说着古希腊语言的哲学来自希伯来的气息,在这不可磨灭的历史耻辱的记忆深处,唤醒那同样是不可磨灭的上帝的“踪迹”。虽然列维纳斯和阿多诺一样,为了走出这恐怖而承担起了批判“本真性行话”的思想使命,但是,与阿多诺所设想的“无人的乌托邦”不同,列维纳斯思考的是一个使爱邻人成为可能的“人的乌托邦”。列维纳斯一反时代潮流地坚持思考主体和人道主义的可能性,这或许是一条更具批判性、更尖锐,但也更为积极的道路。
主讲人简介:
刘文瑾,女,1975年5月生,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巴黎第十大学哲学博士资格候选人,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与文学理论、当代犹太思想。
目前主要的研究兴趣为当代犹太教思想对西方哲学和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他者伦理与哲学、文学的互动,主要关注的作者有列维纳斯、布朗肖、保罗•策兰、爱德蒙•雅比斯、玛莎•纳斯鲍姆等。
2008年6月,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列维纳斯文学思想研究》,已发表论文“从诗与哲学的论争看诗的哲学:玛莎•纳斯鲍姆的《善的脆弱性》”、“布朗肖与文学空间”、“卡夫卡:一个‘洞’的寓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