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12月23日吴根友:道论与人文实证主义(思勉人文讲座180)

发布日期: 2013-12-18   作者:  浏览次数: 13

主题:道论与人文实证主义——清代前中期哲学的形上学与方法论
主讲: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院长,国学学院副院长)
主持:郁振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任)
时间:2013年12月23日(星期一)18:3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内容简介:
  清代哲学的主流以采取回归先秦与宋明传统中的道论为其哲学形上学,而道论思想中的主流是“气化即道”论。其代表人物为王夫之与戴震二人。就思想的深刻与系统性而言,章学诚代表了清代“道论”思想的另一派观点。他以“物之所以然”来规定“道”,认为道体不可见,可见者为道之迹。余下论道诸家有:钱大昕以“天道言吉凶祸福,人道明人伦”来讲自然之道与社会之道,焦循以“时行”、“趋时”来论“天道”,凌廷堪则以“礼”来论“道”。这些均表明清代哲学中道论思想的丰富性。就清代哲学的方法论而言,其主要特征为人文实证主义,其具体内容为:即是人文学的内容+实证方法。它是相对于孔德的实证哲学与20世纪兴起的逻辑实证主义而言。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一)训诂明然后经义明——语言、文字学的方法;(二)“实事求是”与古典人文知识考古;  (三)大其心以体会圣贤之心。而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为戴震。当然,嘉道之后的清代哲学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1840年以后,清代哲学已经开始转向新的历史阶段。

主讲简介:
  吴根友,1963年生。1989年、1992年分获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国学学院副院长。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武汉大学珞珈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诸子学、明清哲学、中国政治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等。先后出版了《中国社会思想史》、《郑板桥的诗与画》等。《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一书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英国Asian Philosophy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重要学术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