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汉超教授主讲第49场“思勉午餐沙龙”

发布日期: 2013-03-19   作者: 刘隆进  浏览次数: 13

  2013年3月18日中午,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艾伦人文学部卢汉超教授做客第49场“思勉午餐沙龙”,带来题为“接受威权统治:西方学界的当代中国重估”的报告。此次沙龙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历史系朱政惠教授担任主持,刘昶教授担任点评人。历史系邬国义教授、方平教授、阮清华老师、唐小兵老师、贾菁菁老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李文杰老师,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刘擎教授等参加,相关院系的数十位同学旁听。朱教授首先简短介绍了卢教授的学术研究概况、代表著作和学术贡献。
  卢教授指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以及文化差异等等原因,西方世界唱衰乃至妖魔化中国已是司空见惯、耳熟能详,集中体现在两种主要论点上,即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但比较不为人知的是晚近二十年来,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学界兴起了一股为中国翻案的风气。这种翻案的大体趋向是挑战长期以来被认定为中国历史尤其是十七世纪以来历史上的种种消极现象,如政治上闭关守国、经济上停滞不前,科技上乏善可陈,文化上守旧落后等等。学者们发掘新材料,诠释旧史料,运用新理论,开始从诸多方面重写明清和中国近代史。说得夸张一点,是从历史上为中国唱赞歌,故可称之为“唱盛中国”。集中可以归纳为两点,即挑战原有的中国落后论和中国封闭论。卢教授列举了如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韩森(Valerie Hansen)的《开放的帝国》、冯客(Frank Dikotter)的《开放时代:毛以前的中国》等西方代表性著作进行说明。卢教授提到,当下很多西方学者试图从明清史的角度来揭示现代中国崛起的起源,同时又认为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是空前开放的,法治、自由的社会正在逐渐形成,而中国晚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则是重拾民国时代的路径。
  卢教授进一步指出,这种学术取向是受了中国最近三十年巨变的影响并思考其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的结果。接着卢教授对1949年后的中国特别是促成学者唱盛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的研究,介绍了诸多西方学者的重要著作,讨论海外中国研究的一些最新动向。从毛泽东逝世后西方的观察家就期待乃至预言中国政治制度的崩溃。但三、四十年过去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成功地应对了诸多的挑战,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即使是以中国内地仍处于世界中下水平的人均GDP而言,从1978年以来也已经增长了四倍以上。卢教授特别提到特里萨•赖特(Teresa Wrght)的《接受威权主义: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国家和社会关系》一书,书中作者指出,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民主社会的这种观念,其还停留在西方工业革命时代,放到现代中国则不太可能发生,同时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威权主义的保护。此外,在《一个没有民主的中产阶级: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民主化前景》一书中,作者陈捷(Jie Chen)认为当下中国的中产阶级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没有迫切的愿望改变目前的政治经济状况,这也就是说,他们接受了“威权统治”。最后,卢教授还介绍了有关腐败等问题研究的西方著作。
  刘昶教授在评论中说到,卢教授的演讲系统梳理了西方学者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角度对当代中国的研究状况,对于我们开拓研究思路和眼界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刘教授回应称,西方学者对当代中国研究的重视,其实是中国崛起对他们的一种刺激,也是通过对中国的研究来对他们自己国家(西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反思。这有先例可循,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全面繁荣,“唱盛日本”的著作盛极一时。因此当下我们对西方学者“唱盛中国”也没必要太得意,例如西方学者对中国制度的研究,也是从反思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欧债危机等情境出发,希望从中国找到其他的解决方案。因此刘教授最后指出,研究中国问题,我们还是需要从自己国家的问题出发,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
  随后,唐小兵、阮清华、贾菁菁等老师以及部分学生与卢教授进行了互动,进一步讨论了西方中国学研究的进展、思路和问题。最后,本次思勉午餐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