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下午,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历史系教授、法国国家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教授应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邀请,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棚户区——上海城市中间地带的造与拆”的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大上海史研究中心主任姜进主持了讲座。
安克强教授是当代法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城市史的著名学者,其关于上海妓女的研究《上海妓女与性的历史,1849-1949》是其众多学术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上海史方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目前,安克强教授正在创建一个网站,他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史学研究中,为史料的搜集与运用提供了新的路径方向。
安克强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棚户区在1921-1965年间的发展变化,公共租界当局、国民政府以及共和国政府不同时期不同政权对其的态度和措施等方面展开。安克强教授将棚户区作为他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是他一贯关注下层民众历史的治学取向;另一方面,棚户区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至今仍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世界其他地方,如墨西哥、印度、巴西等,而这个问题在中国一直缺乏研究,直到近十年才有学者关注,从一个政治问题变成学术问题。他使用“hutment”这个中性的词汇来指称棚户,避免使用“slum”等带有价值判断的称谓。
安克强教授指出,在1945年以前、内战期间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早期,棚户区作为一个物理居住形式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棚户区的性质、不同的政府关于棚户区的话语以及处理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官方或公众话语与棚户区的实际情况和棚户居民的自我认同有很大差别。工部局视棚户区为不卫生的、危险的,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一直希望拆除棚户区,但遭到上海市政府,租界内工会、商会等组织群体的反对,加之棚户区居民的反抗以及中日战争爆发,公共租界当局一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和控制棚户区。安克强教授强调,这一时期的棚户区并非是危险地带,棚户的发展与难民、乞丐无关,而与工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事实上,住在棚户区的居民并非都是游民、乞丐,他们大多数都是在附近工厂做工的。棚户区的分布与工厂的分布大致吻合。这一时期的棚户区是作为一个“中间地带”(in-between space)而存在的,是外地人进入上海的过渡区,有他们自己的社会体验和文化表达。这一性质到战争爆发才发生改变。抗日战争以及内战期间,大量难民涌入,棚户数量的剧增主要是庞大的人口移动的结果,上海变为了一座棚户城。这时的棚户变为一个社会问题。国民政府基于市容和卫生的考虑欲在市中心地区取消棚户区,但终因数量过多而无能为力。1949年中共接管政权后,工业发展是新政府的工作重心,对棚户区并没有特别关注,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居住形式,对棚户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但十分有限。主要的措施有:鼓励棚户居民离开上海,改善棚户区的消防、卫生、交通等状况,鼓励居民自我改善。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年中,棚户的比例减少了,但绝对数量却在不断增加。棚户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
安克强教授的演讲生动、深刻,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令人敬佩。讲演结束后,大家与安克强教授积极互动,提问,讨论。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