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8日中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第40场午餐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道德崩溃与现代性危机——围绕列维纳斯、阿伦特与帕托什卡”,由思勉高研院青年研究员刘文瑾主讲,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擎教授担任主持与评论。历史系、高研院、哲学系、中文系等院系的教师参与了此次沙龙。
报告人首先简要介绍了三位思想家共同的时代与学术背景,在“奥斯维辛之后”这一标志着现代性危机的历史与思想坐标下,找到他们在道德问题上的正面关联,然后逐个探讨了他们对极权主义与个体道德之关系的思考。
阿伦特从思考极权制度如何制造了“根本恶”过渡到思考“恶的平庸”,与之相应,她从关注“复数人”的政治生活到逐渐关注个体人的道德判断力。帕托什卡(今年去世的前捷克总统哈维尔的老师,《七七宪章》的三位发起人之一)指出:现代性的危机在于,人们遗忘了帮助他们抵抗技术统治之异化的灵魂深度,沦落为被力量逻辑统治的世界中的一个“角色”,让“占有的忧虑”代替了“灵魂的忧虑”。他分析后极权主义时代的特征,是技术与贪欲的结合。在只关心物质生活的“面包时代”,人们沉湎于各自私人生活的黑暗洞穴,窒息了反抗“日常生活法则”的内在精神力量。帕托什卡,这位被称为“现代苏格拉底”的哲学家,其“异见者哲学”的内涵,不仅是对前东欧政府的政治抗议,更是对虚无主义时代的精神抵抗。列维纳斯思想针对的问题是:现代社会何以会让不道德行为显得合理,而非相反?道德何以成为了最大的欺骗?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现代人对“真”的崇拜取消了“善”的内在驱动力:在世界历史层面,意识形态的理性主义以科学、进步的名义挤兑个体空间,使个人“扁平化”为工具人与利益人;在主体的自我认同层面,尼采式的超人意志、海德格尔式的向死而在与生存决断,使得现代人在对虚假本真性追求中,遗忘了圣经传统中的“善”所赋予人的、为他人负责的独一性。
最后,报告人总结了从三位思想家那里得出的关于道德问题的看法:(1)道德的第一人称和复数性特征,即:道德指向每一自我个体人格的建立;主体的“本真性”在于主体的道德能力。(2)道德是与他人的关系,意味着为他人负责,而非独善其身。道德需纳入到与他人的共同体生活中来理解,在此意义上,道德生活与政治生活不可分离。(3)在社会生活中,技术与制度的责任无法代替个体的道德责任;社会改良的最终动力,是普通人的道德觉醒。
报告结束后,刘擎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他指出,这三位思想家之间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将他们关于道德问题与现代性危机的思考放在一起谈讨,对我们反思中国问题,肯定有较大启发性意义。他还指出,三位思想家都看到,现代社会实际上对人的自由提出了极大挑战;现代人在通过技术和制度建设获得更多自由的同时,如何运用好自己的自由,成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人,这需要一种十分厚重的、宗教式精神资源的支持。最后,老师们还就集体责任、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以及现代性的道德困境等与报告相关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沙龙在愉快而热烈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