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NU-UBC联合研究中心举行“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与消费政治”学术工作坊

发布日期: 2013-03-29   作者: 赵兵  浏览次数: 11

  2013年3月28日上午9时,“当代中国的消费文化与消费政治(1949-1976)”的学术工作坊在闵行校区人文学院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华东师范大学ECNU-UBC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主办,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参与合办。来自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图书馆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相关学者参加了会议。
  第一场学术报告与讨论由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周武教授和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Karl Gerth 教授分别做了题为《革命文化的兴起与都市文化的衍变——以上海为中心》和《社会主义下的中国与消费主义的妥协:跨国影响和国内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广告》的报告。周武教授指出了建国以后革命文化在上海的兴起以及革命文化、上海都市文化以及江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翻译外国书籍为例说明了革命文化的兴起造成了人们阅读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窄化。Karl Gerth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广告包含了消费主义等资本主义遗产,同时也受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跨国影响。之后,复旦大学历史系金光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许纪霖教授以及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金大陆等教授分别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研究对于建国前后历史的延续性与断裂性、革命文化内部的复杂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第二场学术报告与讨论由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学系孙沛东老师和上海图书馆沙青青老师做报告。孙沛东题为《衣领上的“革命”:广东民众日常着装的抗争性表达(1966-1976) 》的报告指出文革期间广东民众通过着装的细节体现出来生存智慧与追求时尚的消费元素以及对于主流革命话语的反抗。沙青青《政治动员与城市供销服务体系的整顿》的报告说明了"五反"  运动前后的国家面对私营工商业在价格等政策上的反复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后果。接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瞿骏老师、唐小兵老师、姜进教授、冯筱才教授、许纪霖教授对于口述史研究的方法问题、广东地域社会的特殊性问题、消费对于社会认同的建构以及群众对于主流革命文化是的信仰与疏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下午,第三场学术报告与讨论继续进行。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金大陆教授做了题为《“非常”年代的“金钱观”——以上海为中心的报告》,揭示出文革“非常时期”工人、演员等体制内外人员的金钱观的世俗性面向以及由此看到的革命时期世俗性的利益诉求与革命神圣性的紧张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冯筱才教授做了《消费、阶级与政治:大饥荒后期的高价食品》的报告,指出大饥荒时期高价食品政策下巨大的外显性消费差异带来的阶级生产、社会撕裂和群众仇恨问题,梳理出由“消费→阶级→政治”的这一结构性变迁的历史过程以及之后文革爆发可能的经济基础。与会学者对与此相关的消费与政治身份的寻求、政治话语与实际反差、革命背后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紧张以及文革的经济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到交流与讨论。
  接下来的圆桌讨论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姜进教授主持,姜教授首先指出建国前后城市由消费性主导转为生产性主导、以及日常生活研究有待深入挖掘的问题。牛津大学Karl Gerth教授强调了“消费”的历史应该放在历史研究的中心地位,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国消费文化作为中国经验的独特性甚至是典范意义的可能性问题。之后,与会学者对于消费文化研究的典范性以及跨学科研究视角、当代中国研究存在的简单化和脸谱化问题、消费文化中的认同与身份生产问题以及当今世俗的消费主义时代对于革命的神圣性重新审视的问题。
  此次工作坊引起了校内师生们的强烈兴趣,吸引了学校各院系及校外的近百名师生前来参加,会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本次工作坊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