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勉高研院青年研究员张子立主讲第51场“思勉午餐沙龙”

发布日期: 2013-04-26   作者: 王少强  浏览次数: 13

2013年4月24日,第51场思勉午餐沙龙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主题为“英语中国哲学研究及其翻译问题——以王阳明良知说为例”,主讲人为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张子立。哲学系教授、主任郁振华担任主持,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刘文瑾,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崇明、思勉青年研究员李文杰以及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张子立博士首先通过分析著名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翻译的英文版王阳明《传习录》中的核心概念,比如将“良知”译为“innate knowledge”,将“格物”译为“investigation of things”,将“致知”译为“extension ofknowledge”等例子,指出其中牵涉的各种诠释与理论问题,并提出如何调整、修正其中错误的方向。陈先生的译本产生于1963年,他对王学主要概念的翻译采用的是以某个英语单字或词组直接“对译”﹙translation﹚,导致对以上概念的翻译无法厘清知识论、形上学与伦理学之间的讨论界限,并未体现出王学核心概念中对于道德实践的种种论述。由于无法点出以道德实践联系形上学及伦理学才是儒学乃至王阳明“良知”教的核心,就容易造成王阳明混淆形上学、伦理学与知识论分际的误解。并藉此例以证成一种主张:对中国哲学主要概念的英译,最好采取“音译”﹙transliteration﹚并附上中文原文,其后再于上下文中阐释其意的方式。张子立博士强调,我们推崇陈先生在翻译古文工作中所做的杰出贡献,同时又指出在今天哲学境遇下已不能完全拘泥于陈先生的翻译文本。
郁振华教授高度赞赏张子立博士的研究成果,积极肯定本文凸显翻译与诠释工作对中西哲学对话的关键作用。同时又提到在对《传习录》的研究与诠释过程中,如何使英文概念能够体现出阳明学价值论、知识论和形上学的勾连,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关乎到学术界对王学的重新理解,同时涉及知识和行动双方关系的复杂理论分析,因此对文本翻译的理解往往就会走向不同研究进路之间的讨论与商榷。李文杰、崇明、刘文瑾三位老师也对当今中西学术研究不同处境,中国哲学研究的取向,以及一些英语字词如conscience等可能具有的伦理学与形上学意涵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此次沙龙最后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