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Jean-Philippe Pierron教授做客思勉专题演讲

发布日期: 2013-05-08   作者: 赵孟仲、谢蕙贞  浏览次数: 13

2013年4月19日,思勉人文讲座“加斯东•巴什拉与道德的想象力量”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由法国里昂第三大学(Université Jean Moulin Lyon 3)哲学学院院长Jean-Philippe Pierron(让-菲利普•皮埃龙)教授主讲。该场讲座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姜丹丹副教授担任主持及翻译。华东师大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的颜青山教授、外国哲学教研室的姜宇辉副教授担任讲座的特约评论人。里昂三大国际关系部杨啸博士出席讲座并参与讨论。来自文史哲等多个院系的师生参与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姜丹丹副教授对Pierron教授进行简单的介绍。作为里昂第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Pierron教授也是个体与社会健康研究中心人员、“诠释学、图像与象征”国际研究小组成员,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德哲学与应用伦理学。代表著作有《家庭气氛,家庭的诗学》(2009)、《想象的力量》(2012)、《巴什拉的梦想》(2012)。
Pierron教授首先介绍巴什拉在法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其主要研究与哲学理念。巴什拉是20世纪法国重要哲学家,但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相对不高,但他的弟子冈奎莱姆与福柯却尽为人知。巴什拉的思想很难被归类于某一流派,因为他的哲学主要关注两个领域:科学哲学和诗的哲学。他认为科学活动中的真理是客观的真实,而在西方传统中一直被认为是幻影的诗、图像中,包含的真并不少于科学,甚至是具有超越性的真。巴什拉便是要通过在科学中也有意象的寄生、在诗中也有不让步于非理性的适度的法则来为图像(Image,或意象)与想象力(imagination)正名。
在此基础上,讲座人将巴什拉的诗学思想与伦理联结在一起,他认为巴什拉通过对诗学的哲学思考倡导人们应当采取三种伦理姿态:学会思考意象的真实性、行使梦想的权利、通过梦想与哲学获得更好的生活。巴什拉尤其强调梦想即思维创造力的重要性:政治层面的乌托邦作用、在司法中个案与规则的协调、个体行为中的道德思考与创造力。在其中,巴什拉又更强调第三点即创造性的道德伦理作用,用意志和想象相辅相成的关系来代替西方传统伦理中理解与想象的主客二元对立,提出道德想象的概念。
随后,Pierron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巴什拉伦理学的大胆诠释,一为伦理领域中创造性的重要性,想象的创造性揭示出瞬间联系的隐含力量,让真实涌现;二为如何从总体创造性过渡到实践的创造性,道德的想象力量关注面向涌现的事件本身的能力,而非制定规范;三为如何思考行动的诗学,“亲身经历诗朝向涌现有救赎性的体验”。对于巴什拉,诗的意象和诗化的想象以另一种方式言说真实,诗的想象拥有开启性的、创造性的和让真实涌现的力量,可以增加本真的存有,让我们朝向不同的现实敞开,找到在这个世界之中的栖居方式。Pierron教授在论述中旁征博引,将巴什拉的思想与尼采、海德格尔、柏格森等等其他哲学家的思想联系起来,展现其所处的整个时代、整个思想界对于人的存在的反思。同时,Pierron教授也指出巴什拉思想的局限性,即缺乏可操作的伦理面向的界定,可以说是一种珍贵而脆弱的表述。这也体现出伦理思考在面对诗的涌现与敞开时的某种脆弱。
Pierron教授针对巴什拉关于道德、梦想和创造思想的报告,在当今面临全球化的世界语境下,在人们仍然习惯遵从于现有规则、在想象与创造日益衰退的当下,具有启发性的意义,激发在场师生的深入思考。姜宇辉副教授提出关于“时间性与创造性”的问题;颜青山教授提出“科学与想象的关系”的问题;姜丹丹副教授针对“存在的强度”与伦理的关系提问;另外,在场的听众也提出关于瞬间性与绵延、想象与直观、行为结构与伦理等问题。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落幕。正如巴什拉在法国哲学中开启型的特殊地位一样,这次讲座为在场的师生打开一片伦理思考的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