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真教授主讲思勉人文讲座“重要的是生活”

发布日期: 2013-05-27   作者:  浏览次数: 12

  2013年5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杜小真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做了一场引入入胜的报告,题为“重要的是生活——法国哲学与我”。中文系刘文瑾副教授担任报告主持人,出席报告的有来自各院系的师生。
  杜教授在讲座的开头试图回答“是否存在着法国哲学?”这一问题。有种观点认为法国文化就是“浪漫”,法语缺少严谨的哲学概念,杜教授批评这种观点视哲学为形而上学体系,忽视了法国哲学中的反思精神,而实际上,法国哲学正是希腊哲学传统的继承人,体现了最强大的思想力量。她指出,哲学有两条道路:一种是高屋建瓴地构造体系,这种道路可能不堪一击;另一种则是钻孔式的探索者、挖掘者,这是法国哲学主要的方式。钻孔式的道路,是要用意识之光来照亮生活。其目的指向思想和生活的互动,其深刻在细节中,其工具是日常语言,其表达是一种“充满魅力的简单”。钻孔者拥有语言与思想的和谐,无论多么深刻或微妙的观点,都能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这是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思想。
  接下来杜教授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法国哲学的特点:1、笛卡尔奠定的意识(良知)传统。这个传统将理性奠定于作为“自然之光”的良知,理性不能脱离良知。2、反抗和批判的传统。敢于从社会良知出发,质疑“伟大”理论;具有清醒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诉诸行动。3、启蒙思想的传统。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4、与文学及其他学科具有天然的有机关联。
  杜教授以自己作为文革过来人的痛苦经历,说明萨特的意识自由理论带给她的思想震撼。并且以加斯东•巴什拉尔“看”的理论来解释为何面对同样的文革,不同的人“看”出不同的内容。
  最后,杜教授总结法国哲学的魅力:哲学是要改变生活,把生活带向哲学的高度;哲学相信:在人类社会,思想的问题最终只有通过思想,而非通过暴力或发展经济的方式来得到解决。哲学让人关心心灵、关心个人的内在生活,是人的自我教育。哲学让我们在生活实践中追求“良知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则,并将每一个体生命视为最宝贵的东西。
  讲座之后,杜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问答互动。有同学当场概括杜教授的报告:“醍醐灌顶、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