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中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姜丹丹副教授以“敞开与共生——法国当代现象学与庄子的跨文化哲学”为题,向在场的师生作了一次生动的讲演。此次讲演为“思勉午餐沙龙”第53讲。思勉高研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陈赟主持。高研院张子立老师,哲学系张小勇、张立立、朱晶老师,中文系朱志荣、刘晓丽、李明洁老师等参与沙龙。
姜老师首先介绍这次讲座的学术脉络,延续现象学思想与庄子的对话,并首先扼要介绍二战后法国现象学思潮的理论背景,围绕自我-世界的双元互动关联与存在-作品(l’être-l’oeuvre)的生成事件,主要梳理三条主线。首先经由二战后创伤与民生凋敝的现实境况,从文明的困局中反观世界的无-根基,透过与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对勘式比照,来揭示亨利•马尔蒂尼的现象学美学的世界在场模式更新中的降临。其次则可归结为对理性绝对主义与虚无主体化倾向之拒斥的宏旨,揭示深层主体性重构的诉求。第三部分着力呈现自身与世界的共生样态。
马尔蒂尼的思想在国内学界尚比较陌生,姜老师通过对他的思想与庄子的对话诠评,从中探析当代法国现象学中的一些议题,亦即围绕:敞开、相遇与共生。其中所实现的跨文化对话的意涵也是当前中西古今汇通合流趋势的本真映现。讲座主体部分的陈述首先从里尔克的困境及海德格尔对前者的反驳再到其本身陷入吊诡局面的悖谬式交织展开。里尔克的自由纯粹的精神空间在世界中打开一个内在空间,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并不是无蔽(alethia)的世界,而批评里尔克的构思将会引向主体的存在,遮蔽了此在的开启。然而,吊诡的是,海德格尔的“此在”结构将开启世界的主体与主体存有的地点混淆,因而遮蔽了世界本身。马尔蒂尼要思考的新的进路在于生活朝向此在的海德格尔式道路的彻底取消而非结构的倒置。自我与世界的敞开结构的同构重新思索敞开的全新生长点,通过“气化”由自虚到自我剥离的进程,敞开重新投入世界的运转过程之中来。海德格尔的此在的筹划所导向的终将是敞开的逃逸,马尔蒂尼试图透过艺术作品——人与世界的和谐相应者——使生命图像朝向存在敞开。
无论是在西方抽象画还是中国的山水画论当中,马尔蒂尼都举出可以发掘揣摩的范例。感应这个世界,是在感的主动性和应的被动性的结合中去超越心物、主客、思有之间的对峙而实现机制的联系与转化(毕来德对庄子哲学的身体性的解读,在梅洛庞蒂的肉身的同质结构的构想当中亦有很好的显发)。借用庄子的从有无到无无(剖除态度执着、逻辑根本)的纯然空明境界的开示,马尔蒂尼的无无首先是取消虚无,它本质上是艺术作品的一个隐喻:艺术作品不是先验的玄想而是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的悖论的动态生成过程。这一摒除虚无、开放接纳的态势深化暧昧的“两可性”并直接呼应海德格尔后期的非呈现的现象学与梅洛庞蒂的可见与不可见交织的思想。庄子的混沌被谋杀的象征隐喻揭示源出晦暗的封闭的普遍性遗落了“一”的奠基与感应的活泼灵动。艺术作品的形成源自缺席,它诞生的瞬间是各个独立的非派生的事件,在此种意义上,一次生成意味着一次完结。近代知识论产生知识的侵犯和主体性的暴力,它没有类似道家真人的敞开又穿越而进入更高蹈的天道圆融的终极诉求。马尔蒂尼翻转柏拉图开出的基底/景深的惯性,存在是降临事件,是开敞的敞开,机遇的创造和非固化的去本质。艺术的降临是存在转入艺术的实像而不是想象的跳跃。体验自身-剥离自身-体验世界是二重深度的存在,它探寻人与世界的共同泉源。马尔蒂尼引用大量中西文本、画作,由主体的消除期望进入居于宇宙中的拓展,打开事物的内在视域正是事件的苏醒。开启无-根除无-有无相生是一种反再现的传神论。
第二部分所谈的相遇主题也是由庄子的思想进入,庄子的“心斋”修炼,抛除符号化操作而复归气息的合和贯通,内在体虚与生命革新是生生不已的互动过程。马尔蒂尼的艺术、存在于精神分析的思想内在的交流碰撞从存在之无过渡到存在者的联接而打开了存有最终寻获创造性的源泉。马尔蒂尼的另一重构想在于打断梅洛庞蒂以来的身体性狂想,能触-被触(touché-touchant)之间并不存在内在关联,这个滞浊的界面没有他者也没有世界。他要从感性的相遇而非取获开始,经受陌异性(altérité)的考验。感的能力,便是打开感官的感觉,主客二分的预设的两极需要取消,欧文•斯特劳斯所作的分析同样也是为了展现自我和世界的共同家园。他的重要概念“无所意谓的意指”消解了在结构主义语境中的能指、所指的机械探讨,在世界内部探求意义,而这一点与维特根斯坦背道而驰。马尔蒂尼对领会与感知的重新界定是延续宾斯万格提出的一组概念分殊:领会(comprendre)是意义在场的涌现本身,将意义化为表达;感知(percevoir)则是企图借助表达来发现意义。要去领会的正是世界的自体创生(auto-genèse),它最终意欲揭示的是无和一的转化生生。在这个层面上,马尔蒂尼置身在法国现象学与结构主义产生密切结合的历史语境中试图超越结构主义的思路,也超越他所体察到的知觉现象学的局限,而从庄子到中国古代文论、画论的借鉴为他提供了借鉴的源泉,以及在跨文化语境中进行批判反思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探讨转化力量和共生之道。事件降临的领会不是单方面地朝向他者面容的被动,它是感应,也是共同诞生、共同存在的感知的前提。姜老师结合法国现象学梅洛庞蒂对诗人克洛岱尔的“共生”概念的借鉴和发展做了说明。这部分的最重要的概念是马尔蒂尼的“跨界过渡性”,它在任何存在的筹划之外,要言之,它是对他者存在的世界的接纳。等待之外的,一切都会到来,我们降临到存在之中。进言之,在旧世界的崩塌中,存在的不确定的缺口向他者敞开。这一概念的奥妙在于它并不否认间距,正因为此,相遇变成一个不断克服陌异的在边界之间来回穿梭的整体感应。构成性的转化不仅打开自我,也使由感知主体到他者的跨界过渡性成为可能。庄子的“梦蝶”与“鱼之乐”的典故也可从相关视角来对照解读。
姜老师总结这次讲座,由世界而艺术的转化型跳跃并非要展示世界的世界性,只有剥离了主体性,个体才能重新抵达世界的整体性与本真的存在。自我-世界共同诞生,存在-作品在间距和整体、剥离和拓展的张力中向自身折返并敞开,动感多样性的生命力的平衡正是裸化的世界面孔的揭示。
本次会议的提问环节讨论热烈,新见跌出,如刘晓丽老师引用海德格尔的观点回应并提出降临和相遇的方向性以及来源问题;李明洁老师归纳有我-无我-有我的作品创作过程,并就文化间可能的误读提问;陈赟老师则巨细靡遗地关注到领会与“纤维”而非用其它词来刻画的奥妙所在,提出整体感知是否在意识之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