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中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张子立主讲思勉午餐沙龙,主题为“‘同一性’、‘道德动能’与‘良知’:中西伦理学对话之一例”。沙龙由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旭东老师主持。哲学系方旭东、葛四友、王寅丽、赵东明,中文系刘文瑾、政治学系崇明,以及思勉高研院肖连奇、金玉博等老师参与了本次沙龙。
张子立老师首先以劳思光先生对于道德哲学的探究以及对中国传统心性哲学的现代转化为大家阐释了中西伦理学对话的一种可能性。同时针对Christine Korsgaard和Derek Parfit两位学者对于伦理学中“自我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结合王阳明从心性哲学角度对道德良知的叙述开放出一条沟通中西伦理学的桥梁。
接下来张老师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Christine Korsgaard和Derek Parfit两位学者的观点与争论:1、自我同一性;2、意识之分隔与统合;3、外力介入与自我选择;4、以理论或实践立场看人等几个方面深入解释了两者的冲突。张老师更多地侧重Christine Korsgaard 的理论,并且认为他肯定了人作为道德行动者的存在,人具有内在的道德动能,可以通过行动能力与自由选择进行自我人格的建构。而这与王阳明关于“良知即真己”的叙述有相互呼应的地方,他认为人的道德选择与行动能力是基于一种自觉而不是向外的感觉或知觉,在这一点上与Korsgaard强调自我同一性的实践面向是一致的。此外,王阳明的论述藉由道德实践将自我建构导向正途的说明,对Korsgaard的论点提供了补充。张老师最后强调“良知”作为道德自我同时具有伦理学和形上学的双重角色,如何避免形上学实体概念之哲学争议,成为彼此对话中必须予以正视的问题。
张老师的报告后,与会的老师就报告内容如Korsgaard康德哲学诠释的适切性,Parfit可以做出的辩护,哲学中形上学与其他学期分枝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现场聆听的部分同学也参与了讨论,此次沙龙最后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