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下午1点30分,主题为“中国古诗的重新诠释与翻译”的思勉社科沙龙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1楼人文学术沙龙大厅开讲。本次活动由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姜丹丹副教授召集,法国勒阿弗大学汉学系主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成员蒲吉兰(Guilhem Fabre)教授和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专员卢逸凡博士分别做了“‘忠实的背叛’——论中国古诗的法文翻译”和“忠实的幻觉——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论忠实观的限度”的主题报告;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圆桌讨论。
蒲吉兰教授作首场报告,从古今中外学者例如意大利文艺理论家艾柯(Umberto Eco)等对“诗”以及诗的本质的定义出发,首先阐明了什么是诗意,指出“诗是体验的产物,是美与情感的相遇”,进而论述了古诗的读解与翻译,他指出翻译一首古诗不只是翻译字面的意思,最重要、最根本的在于传译和重构意象的空间,进而探讨了如何传达诗意的状态。他从乐曲、剧本演绎与翻译的类比性的视角探讨了诗歌的音乐性、诗歌中的“动”与“静”、古诗翻译中地名如何处理等学术话题,指出重要的在于再创造原诗的效果,暗示的印象,详述了“诗不是文学,而是感悟和启示”、“诗歌的音乐性是诗的情感源泉”,他也评述了艾柯提出翻译的可逆性标准对诗歌翻译行不通的观点,从诗歌诠释到翻译再生的角度说明了相关的理由,认为诗歌的翻译要是符码与意义转换层面上的“忠实的背叛”,首先要尊重原诗的特性、体验与深度。他也从禅宗美学的角度提出“‘无念、无声、无为’是诗的本质”等论题,并尤其结合他本人翻译唐诗的例子提出古诗翻译要重视“诗歌意象‘视觉化’”、忠实色调与节奏的再生传递的思考。第一场主持人中国作家协会散文作家、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名誉馆长、博士生导师曹旭教授在点评中则提出“诗意‘共享空间’”的概念和“中国古诗词的‘家族性’”、“翻译策略的针对性”等理念,并从地理诗学的角度针对具体诗例的读解与主讲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虞又铭副教授在点评中讨论了诗的本质、诗歌中音乐与视觉的关系、中国古诗词中连绵词的翻译等话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王毅老师则在点评中提出了中国古诗词形式(体例)的翻译和“诗味”的保持等问题。
第二场报告由华东师大法语系主任王静教授主持。卢逸凡博士在报告中从“忠实”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诗的翻译,谈到了诗歌意象的“诡异性”、诗歌翻译的标准、“直译”与“意译”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矛盾,并探讨了“直译”与“意译”之间所谓的“第三条道路”,最后从翻译诗学的角度对“忠实”与“幻觉”两个主题词介绍了不同的理解;他引述了严复、许渊冲等中国翻译家的翻译标准,讨论了林纾的翻译的启示;并结合对孟浩然、王维、杜甫等唐代诗人作品不同译本(包括英译本)的分析探讨了原诗解读和目的语转换在形式、音韵、意象等不同方面的得失。他指出,西方历来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直译”才是“忠实”,因此,“直译”变成了翻译的主流:以为不离开原文、逐字翻译,才能达到“忠实”。这种观点有不同的原因:第一,学术界的严谨研究认为逐字翻译的“精确度”才是“忠实”,第二,因尊敬异国他乡的文学形式,译者尽量仿照原文的结构和句法(法国文学理论家亨利•梅肖尼克[H. Meschonnic]和中国学者叶维廉都用不同的路径来支持仿照外文的句法并发表相关的理论),不知不觉采用带有宗教精神的翻译态度,如圣•杰若姆(St. Jerome)翻译成的拉丁文通俗版圣经或者唐玄奘翻译的佛经。第三,因翻译中国诗词的学者都有学术背景,平素较缺乏对文学、诗歌的灵感并毫无艺术层面的要求,所以优美的中国古诗在西文里时常变成平淡无味的散文。大多数译者没有艺术或文学创意的目标,并自己承认对文学翻译的“投降”态度。无论是因为理论观念的缘故,还是学术背景的影响,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者一律关注诗歌的字面(有时过度地重视在汉字部首里潜在的含义),要求逐字翻译的严谨态度,或者偏重原文的结构法(句法),但很少探讨诗歌的境界,含义及写法,尤其忽略中国古诗“意在言外”的特点。虽然说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在翻译的过程中,难以不分。拒绝“意译”的译者似乎认为直译的中国古诗会自然展示其优美与内涵,不过这方面的失败很明显。许多译者因无法通过直译表达诗的含义,无法恢复“意在言外”、暗示的内涵与余韵,运用修辞补救的方法和自由的创造来充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这种方法自然有限并背叛诗歌的原创和含义,但容易产生“异国趣味”的效果。虽然这种效果对西方读者偶尔有效,在文字上的处理忽略了诗歌的内涵而无法显示诗歌的真意。“忠实”如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乃是幻觉。对“意译”也能进行批判,主要是读者经常觉得传统的“意译”诗歌缺乏“异国趣味”。无论如何,不懂中文读者只能根据译文风格的效果去判断翻译的美丽并感到“忠实”,但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西文和中国诗歌原文的距离还是一样远,不可能是中文诗。认为逐字翻译更接近原文是非常主观性的看法,所有的译文(包括白话文诗歌翻译)都和古诗的“语言”有大不相同。“直译”和“意译”的译文相比,都在努力寻求中国古诗的原文和原味,但译文皆是幻觉,翻译既是幻术,也就是说翻译需要进行再创造。若不是从“意”再创造原诗,任何译文只剩下幻觉,但一定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在第二场讲座的评论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蒋向艳老师从“译者职责”的角度讨论了对中国古诗词原作的理解问题;艺术学院汪涤副教授则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在翻译中的“似”与“不似”的辩证思想。艺术学院周新茂老师从科学-艺术-哲学精神的角度,结合物理学的发展,提出了“翻译应该是从自然空间向情感空间再向心理空间的延伸”的“多维空间”说。
姜丹丹老师主持了圆桌讨论,总结了两位特邀演讲人的讲座在中国古诗翻译艺术境界追求上的异中趋同之妙处,即在于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字句忠实,而探求意境、气氛、韵味的转换传递的整体的忠实,与本雅明的翻译观有接近之处;她也结合两位演讲人列举的古诗句从何种角度读解导致不同译法的实例阐明古诗翻译关涉的美学趣味的理解与策略选择,指出翻译是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操作语言与思想的习练。在座学者从诗学、艺术哲学的角度结合具体古诗翻译实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法国世界桥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洪曼女士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沙龙的讨论。参加此次沙龙的还有华东师大法语系金桔芳老师、沈珂老师,华东师大出版社六点分社编辑高建红女士、何花女士,法国外教、法国远东语言学院汉学系在读博士Sophie Coursault,越南留学生武梅花,中文系、对外汉语学院、哲学系和艺术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等近20名青年学者。
整个活动主题鲜明、气氛活跃,儒家的风雅、道家的飘逸、释家的禅机、法兰西的浪漫、现代科学的深邃跃然其间。两位讲座者用流利的中文做了精彩讲座,辅以各位嘉宾生动的点评,令与会者饱飨了一餐艺术的学术盛宴,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