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举办《吕思勉文集》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10-10-24   作者: 刘隆进  浏览次数: 15

  2011年10月21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与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的“吕思勉文集发布会”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5学术报告厅举行。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思勉高研院院长杨国荣教授、副院长许纪霖、李蓓蓓教授、思勉高研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家范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吕健先生;历史系主任崔丕教授、历史系方平、陈江、邬国义、胡逢祥、路新生教授;吕思勉学术研究中心主任张耕华教授、中心成员金志霖、郭海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虞云国教授;上海社科院程念祺教授;华东师大图书馆副馆长张静波老师;常州吕思勉纪念馆馆长刘西影以及吕思勉先生家属代表李永圻先生等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许纪霖教授主持。
  童世骏书记首先致辞,对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直以来致力于吕思勉先生著作的整理和出版表示感谢,并对各位专家学者与家属代表的莅临表示欢迎。童书记介绍了华师大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吕思勉先生的学术精神以及带给华师大的丰厚遗产,从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建立、思勉原创奖的举行到刚刚结束的首届思勉人文思想节,都体现出师大人珍视吕思勉先生的宝贵学术财富和精神价值。
  吕健先生在致辞中介绍了上海古籍出版社自建国以来出版吕思勉先生专著的情况,指出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将吕思勉先生的著作逐步的出齐,成为目前最完整、版本价值最高的“吕思勉文集”。但同时吕建先生也指出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篇幅的文章未能收入全集之中,一些错讹也需要重新订正。在随后举行的赠书仪式中,吕健先生代表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别赠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思勉人文图书馆各一套“吕思勉文集”。


李蓓蓓副院长、张静波副馆长接受赠书

  杨国荣教授在讲话中强调“思勉”已经成为了华师大人文学科的学术符号和象征,指出在吕思勉先生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学术文化的积累意义,其中的内涵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发扬。谈到吕思勉先生的治学方式,杨国荣教授认为有三点给予我们较大的学术启发。第一,实证研究与理论的统一;第二,“博”和“约”之间的统一;第三,贯通的学术意识与眼光,强调学科之间的交融。
  王家范教授在发言中首先表达了对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感谢,对他们不遗余力的传承吕思勉先生的学术成果表示由衷的敬佩。同时他表示华师大需要更加“大气”一点,希望学校能将吕思勉先生的遗文、日记搜集整理并出版。王家范教授还引述严耕望先生的观点,十分强调要继承发扬吕思勉先生治学的精神和人格。
  崔丕教授谈到他在阅读吕思勉先生著作时的一些感慨,同样认为吕思勉先生具有中国学者的优秀品格——不以物喜,不为己忧的高尚精神,并且指出吕思勉先生的著作始终和一线教学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崇高的师德。
  张静波老师在发言中表示,华师大图书馆一直将传承和发扬老一辈师大人的学术成果和治学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将会利用图书馆的馆藏优势继续为保存吕思勉先生等前辈学人的著作和服务广大师生做出贡献。
  虞云国教授在讲话中指出,吕思勉先生是华师大史学的骄傲,是上海史学的荣光,同时吕思勉先生及其著作也代表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的一个高峰。在谈到吕思勉先生的学术成果对今人的启发时,他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新方法与旧国故的结合;二是通史与断代史、专门史研究的结合;三是文学与史学的结合;四是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的结合;五是历史普及与史学提升的结合;六是现实关怀与价值中立的结合。
  李永圻先生最后发言,表达了对华师大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关心吕思勉先生著作整理、出版的感激,并表示这必然会给中国史学研究和吕思勉先生学术精神的发扬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
  “吕思勉文集发布会”在追忆前辈大师的融洽气氛中顺利结束。

附吕思勉先生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吕思勉先生著作等身,留下一千多万字的学术成果,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先生并称中国史学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