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舸澜教授主讲“当代认知科学与中国先秦德性伦理”

发布日期: 2011-06-22   作者: 相凤  浏览次数: 31

  2011年6月21日下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森舸澜(E.G. Slingerland)教授应邀做客思勉人文讲座第75讲,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当代认知科学与中国先秦德性伦理”的学术讲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国荣主持,哲学系陈赟教授、陈乔见老师等参加。
  森舸澜,1994年在美国贝克莱大学获东亚语言硕士学位,1998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宗教学博士学位,现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类进化、认知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与心理系暨东亚研究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先秦思想、德性伦理、诠释学、认知科学。
  森舸澜教授以广义的认知科学为背景,对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问题给出了一种有意义的解释和思考。讲座首先从西方传统的身心关系说起,先秦儒家强调身心的紧密联系,而西方文化强调基于身心二元论基础上的理性主义,由此对比了西方理性主义倾向和中国思想中的整体性观念。接着,森舸澜教授分别从情感的重要性、没有一个受管制的整体性自我和思维具有意象性的基础三个方面,阐述了认知科学对理性主义的挑战。然而,不同于我们传统认知中对“习惯”的自发性、低级性的理解,森舸澜教授为“习惯”做出了辩护,他认为“习惯”是一种能够确保伦理道德的更为可信的方式,由此强调了“习惯”在思维中具有的不可轻视的重要地位。报告中,森舸澜教授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例,论述了先秦德性伦理的特征,比如以孟子“仁”、“义”、“礼”等观念为例,说明了道德的情感基础;以儒家的“正名”思想等为例说明了儒家德性伦理与情境的相关性。此外,他还区分了“冷性”认知与“热性”认知,并以这种区分来说明德性伦理与理性的相关性以及认知控制的“延时性”等问题。
  最后,森舸澜教授指出,先秦儒家伦理意识到了“身体的巨大智能”,它设计了一种道德规范的模型,这种模型利用并重新改造了我们具身性的习惯和感知。森舸澜教授在自然领域的认知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的德性伦理之间进行了一场跨学科的对话,对重新理解先秦伦理学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