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思勉人文跨学科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和本校高研院、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育管理系等院系的38名学生提交论文并参加论坛。研究生院副院长范国睿、高研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许纪霖教授、刘擎教授、刘拥华老师、唐小兵老师、黄平老师受邀担任论坛评委。
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公平”,分两个会场同时进行。第一分会场的主题为“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精神世界”,来自校内外的19位同学提交论文、并参与发言讨论。第一单元中,王挺《论中国转型期下的精神世界重构》、刘博《现代性效果与地域文化差异:转型期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全红《精神贫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张小菲《达人秀的幻象——一种电视狂欢的文化分析》四篇论文紧紧围绕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精神贫困、身份认同危机、自由与权威的紧张等展开讨论。第二单元中,韩戍《一个民国小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以<白坚武日记>为中心的研究》、王小莉《作为标尺的“西方”——梁漱溟的文化理论与其乡村建设认知》、于海兵《易水萧萧西风冷——略论五四运动前后的傅斯年》、徐鹏《从“重少”到“青年崇拜”:近代中国社会一个精神面相的反思(1895—1925)》四篇论文则以现代中国史的知识分子为个案展开深入的挖掘和探讨,从近代历史传统中理解当下中国精神生活困境的来源;第三、四单元中,斯群子《中国的民主缺了什么——托克维尔给我们的启示》、蔡栋《政治哲学视野下精神世界诉求问题的内在紧张》、唐爱军《价值多元论、虚无主义与核心价值——以韦伯的时代诊断为例》、李海默《自由主义框架下的道德观》、杨君《现代性社会精神:主体重构与社会团结》、俞盛宙《“Sapere Aude”与启蒙之后—兼论当代中国的精神追索》、杨廷强《资本逻辑与精神世界的危机》则主要从哲学层面分析现代社会普遍的精神困境之来源;第五单元中,周艳丽《庄子的幸福》、朱莹《试析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林俐《儒家传统在当代中国的精神价值》、王晴《“客死故乡”:寻找第三世界的精神坐标》则主要从古代与现代的比较中探索现代人的幸福感缺失。
其中,针对“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精神世界”这一论题,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蔡栋同学以伯林对生活意义的质疑作为回应。他提醒我们,在伯林看来,对精神世界的不当构建或可危害多元宽容的价值,是否存在一个好的精神世界,如何构建一个好的精神世界的问题,现实不能提供担保,经验亦不能予以证明,因此对精神世界问题宜审慎谈论,避免激进方案;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或构建宜采取商谈的方式,尊重个体的价值选择;要以不遮蔽现实需求为限度。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唐爱军同学则以施特劳斯对韦伯的批评作为回应。施特劳斯批评,建立在价值多元论基础上的“价值中立”的韦伯论题,社会科学不足以应对虚无主义危机,相反它自身倒向了虚无主义的怀抱,并必然导致虚无主义的后果,因此提出“核心价值”作为应对的策略。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杨君同学则提出涂尔干关于社会团结的思考作为回应,从现代性社会的失范问题入手,分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整合问题,由此探讨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
第二分会场的主题为“社会发展如何实现公平和正义”,来自校内外的19位同学提交论文、并参与发言讨论。裴自余《国家与理性:关于“国家理性”的思考》、黄锐杰《让我们订立平等的公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邰浴日《自由民主与选举民主》、庄嘉《程序正义视野下的民主模式——兼论中国式民主制度的反思与展望》、祁程《马克思主义正义视域的张力:基于四重维度的视角》、李望根《市场、正义与平等——对德沃金平等主义的一种考察》、杨帆《哈贝马斯法律商谈理论与中国社会正义之语境》侧重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来理解现代政治框架中的正义及其达成;而曾于里《农民工文学苦难叙事误区刍议——兼谈文学如何参与社会公平》、吴宝林《“犀利哥”的文化政治》、张顺《重视新民谣中体现出来的民意》、贾亮亭《论义务教育起点公平》、朱肖晨《社会发展中的公平与正义》、苏艳春《环境正义视域下的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帅满《信任如何建构:生活政治时代的食品安全》、李阳《推动社会生态动态均衡——底层民众向上流动及其利益表达的实现》、缪嘏玮《就业歧视、双向选择与就业平等》则倾向于在当下中国现实背景中思考社会发展与正义实现之关系;王玉杰《辛亥革命期间的同盟会女会员》、李琳《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以<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为切入点的考察》、赵思渊《十九世纪中叶苏州之“大小户”问题》则以历史事件或现象为观照,表现出相当强的学术功底。
针对“社会发展如何实现公平和正义”这一主题,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李望根同学,以德沃金的平等主义为主要资源作为回应。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纳入了责任观念,一方面给予个人平等的资源份额的分配而对他们平等地关切与尊重,另一方面强调个人自由选择并因此承担后果责任。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杨帆同学则以哈贝马斯的法律商谈理论为主要资源,结合我国立法听证制度、座谈会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立法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人民陪审团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探讨社会的公平正义如何获得制度性保障。
论坛上,复旦大学唐爱军、上海社科院蔡栋、上海大学吴宝林、华东理工大学杨君、华东师大思勉高研院赵思渊、李望根、中文系王晴、曾于里、历史系于海兵、邰浴日、王玉杰、哲学系杨帆等12名同学获得“优秀论文奖”,其中上海社科院蔡栋、华东师大哲学系杨帆二位同学同时获得“大众奖”。最后,评委老师向获奖同学颁发荣誉证书;获奖同学同时获得了由华东师大研究生院资助的论坛奖金。
相较于第一届,本届论坛参与面更广,论文提交者来自9个院校、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但大体上能围绕主题展开交流、对话,“以小见大”,超越学科的界限,具有一定的现实关怀。闭幕式上,许纪霖教授指出,为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对话的特点,下一届论坛可能将进行较大程度的变革,以突破学术论文发表、报告的形式,重点围绕若干主题、案例进行跨学科的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