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13:00,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在闵行校区人文社科沙龙举行了跨学科人文社科沙龙。本次沙龙的主题为“17世纪中国郑氏集团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海洋贸易之比较”,由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杭行主讲,思勉高研院张朝阳老师担任主持,历史系包诗卿老师担任评论。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思勉高研院等院系的老师、青年学者与学生参与了此次沙龙。
杭行老师生于上海,自幼移民美国。2004年毕业于佐治亚大学,获历史学和金融学双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赴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任教布兰代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历史系,担任助理教授,主讲东亚史。目前研究集中于17世纪郑成功家族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海洋贸易模式。
在沙龙的开始,杭老师指出,以往的历史研究注重郑成功反清复明这一方面,而忽略了郑成功在海外贸易上的作为。郑氏集团是在17世纪50年代反抗满清的斗争中壮大起来,该集团致力于保护海外华人财产和安全,因而积极发展、扩张其经济力量。一定程度上,由于清朝的海禁政策,郑氏集团成功建立了稳固的贸易网络,从而垄断了中国对日本、东南亚的贸易。杭老师的研究文献包括大陆常用的官方文件,还有在福建新发现的郑氏文件,以及日本与荷兰的相关资料,意图挑战的是儒家理论并不适用于海上贸易扩张的论断,认为经济现代性未必是西方独有的现象。
首先,郑氏集团起源于福建省的特殊地理环境,自宋代以来有自己的商业传统,泉州是主要的国际贸易中心。自宋朝至明朝,中国的经济迈入高速商品化,尤其江南地区的经济规模达到空前的地步,对于银的要求使得中国的高质量商品在国外深受欢迎。此时由于日本发现银矿,东亚地区形成互补的经济框架,但由于缺乏制度的规范,明朝又意图把外国贸易体系纳入中国的朝贡系统,施行海禁,导致走私、海盗猖獗。至德川幕府实现日本统一,实行锁国政策,西太平洋地区权力真空,此时再欧洲发生的航海大发现,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进入了日本海域,进行东南亚贸易,荷兰加入后,东印度公司建立,快速扩张至亚洲,在各据点用银换取中国丝绸、陶瓷等。荷兰在商业竞争中占得上风,在交易中得到了台湾,实行殖民统治,与华人分享与日本贸易的利益。同时,闽南商人郑芝龙原本蓬勃的海盗生意由于清朝的建立,被处决。但其遗产为其子郑成功的抗清事业提供了经济基础。郑成功不仅运用资金,并运用儒家观念为其海洋贸易和扩展提供正当性,换句话说,抗清活动也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正当性。
杭老师指出,闽南的郑氏集团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虽然十分相似,都垄断了本国对外的贸易,也意图排除竞争对手,但在组织上截然不同。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为现代跨国公司的样板,有长效的法人制度、工资概念等,有公与私的差别。而郑氏集团则是中国官僚体系和闽南宗族制度的融合,没有公私之分,所谓儒商道德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特征。杭老师详细分析了参与郑氏集团的四类人员、贸易伙伴和主要商品,从中发现,郑氏集团具有强大而全面的势力,组织了具备保险、金融功能的机构,保护了华侨利益,这是前所未有的。在此基础上,在郑成功真正收复台湾之前,在海外贸易上的渗透力早已超过了殖民方荷兰。杭老师根据数据指出,东印度公司四十万两白银的利润仅为郑氏集团一百五十万两的三分之一。
最后,杭老师总结认为,郑氏集团成功将小农经济模式和传统儒家思想应用于海洋贸易,引入东印度公司的部分机制;同时,欧洲的垄断性资本并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准。这为今天的世界怎样起源提供了背景,希望能够进行重新的探讨。
报告结束之后,包诗卿老师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详细点评,与会老师也从各自的相关学科、专业视角出发,与杭老师展开充分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