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再发现——“从江南看中国:文学与历史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发布日期: 2010-12-29   作者: 王慧  浏览次数: 11

  2010年12月25-2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学科、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江南学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从江南看中国:文学与历史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这是国内首次从江南文学整理与文献发掘、江南社会生活与文化变迁、江南意象与美学等角度,跨学科地对历史上的“江南”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学术研讨。本次大会共有国内外35所高校、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共提交论文76篇,在研究理论上有不少创见,方法与思路上都有许多新的创意。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以及“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辞章,是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持久、含蓄要妙而入骨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正是由于文学典籍中,各种美妙的叙事、典故、诗章、名句、意象以及本事集中浓缩于“江南”一语中,使得“江南”传承有自,积累深厚,完全不同于一般地名或地域文化专用名,进而成为一个重要的中国精神形象符号。在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江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晓明提出江南认同的概念、发现江南文化之二源、发现江南文化之两歧,以及江南认同之四义。胡教授认为,历史上“江南”存在着丰富的文化与思想资源,但是缺少一个现代科学的概念来加以整合。“江南认同”正是这样一个明确的概念。“江南认同”是由具有历史与地理的特殊性的特定人物与事件、论述与记忆、想象与幻想,彼此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精神共同体,是中国历史与文学中随见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嗜尚。“江南认同”是由历史和文学共同催生的一种文化心理,也是一种文化诗学。胡教授从纵向的时间的维度考察了江南认同的缘起和发展流变,以及横向的空间的维度论述了国内外的江南认同。从这些考察过程中,胡教授指出,“江南认同是一个中华文化认同。关涉到中国自身的历史社会生命脉络,内发的现代精神,特殊的普世价值,以及扎根于本乡本土的文化自觉。”在全球化的时代,“江南认同”对于我们重新连接土地、乡亲、历史、意义与生命,无疑具有现实的功用。他同时还指出“江南认同”四义,即文教认同、移民认同、审美认同和自由精神的认同。
本次大会上共有40余篇论文从文学意象、文本精析、版本鉴定、文学家族等角度,对关涉江南的文学现象进行细致考察与研讨。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刘永翔在《明清之际江南三诗人谈片》一文中,通过作品分析顾炎武、陈子龙、李渔三人的创作及其特点,提出“亭林、卧子,皆志士之能诗者,笠翁则纯才子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査清华在《江南僧诗的情趣及其文化因缘》中指出,江南僧诗兴盛与佛教在江南的传播过程大致吻合,江南僧诗表达的理趣与情感及其抒述方式,与江南的地域传统和现实生态有着内在文化因缘。浙江大学教授周明初的《为何是江南》则考察了江南的风物是如何衍变成代表的江南的文学意象的。从“秋风鲈鱼”意象的审美演绎到乐府诗中“江南”意象的流变,都分别有专文论述。
  同时,在本次研讨会上,关注江南的女性诗人与女性写作的论文是一大特点。如,从榕皋女弟子的阵容与生平来探究清代嘉道年间江南文化及女性文学中的衍变趋势;从“绣馀”探求清代江南女性作家的主流的创作姿态;从单个女性作家的研究到女性作家群体的研究,都有详尽的研究说明,这些研究成果为广大读者了解江南的女性写作提供了便利。
  与此同时,许多专家、学者也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社会生活上,复旦大学教授冯贤亮从一本小小的导游指南入手,考察了江南城市的变化与日常生活;张海英教授则探讨了明清两代政府对江南的南浔镇的管理。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研院的赵思渊博士对江南松江地区的民间信仰做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这些研究对当今的江南社会的发展、江南乡土文化重建,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次研讨会还总结出了江南文化精神,与会专家认为,江南文化是与中原文化有着深刻联系的,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文化中心的转移直接促成了江南文化的昨日与今天。江南文化有着对美与自由的追求的传统,“江南多水,水是前现代物资与人力流动最为重要的条件,江南社会因流动而聚人气,因流动而活跃趋新,因流动而多元,因流动而自由”。因其本质积聚了北方中原文化要素,积聚了衣冠士人与礼乐文明,因而具有天然的向心力。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认同成为可能,以及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而务实精神也是江南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也是江南地区能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次学术会议是第一次汇集文学与历史领域研究专家智慧对“江南”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再发现。但是,对于积淀于历史与人们心里的江南经验、江南隐喻、江南意象、江南论述,以及域外江南的想象与记忆等,研究潜力依然巨大。历史上中国人对江南的赞许与向往、憧憬与记忆、肯定性的描述与评价,这些评论与赞许在历史上形成的话题、经典与知识传统,这些传统所蕴藏的社会身份感、文化意义感、究竟有什么具体的内容,连接着什么更大共同体的思想含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为期两天的思想交流、学术讨论,成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碰撞、交融的文化盛宴。闭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国忠总结说,通过论坛,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思想,互相辩难,对提高江南学研究的学术水平、繁荣江南学研究具有重要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