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海平教授主讲ECNU-Cornell比较人文讲座

发布日期: 2010-12-29   作者: 刘春  浏览次数: 14

  2010年12月22日下午3-5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康乃尔大学比较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康乃尔大学艺术与人文终身正教授,戏剧电影、比较文学和东亚研究博士生导师、康乃尔大学中国所所长颜海平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题为“‘我的梦’——跨文明境遇中的中华时空和差异认同”的主题讲演。此讲座为“ECNU-Cornell比较人文讲座”第2讲,由比较人文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哲学系教授郁振华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擎,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李明洁,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张晖老师,外语系、传播学院、对外汉语学院等院系的部分老师;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郭春林;青年作家苏德;以及华东师大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共200余人出席了讲座。
  讲演开始,颜教授从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机遇的角度,引出“中华时空”这一智性范畴所具有的中国特殊性意蕴和跨文化认同能量。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创作的大型音乐歌舞“我的梦”中一系列表演为分析文本,颜教授指出,演出者以通过转换生命形态的超强劳动,坚定地参与巨变中的社会生活,通过历史传承与人生开拓内在融合的艺术表达,成就了一种尚在发展中的审美视域,及其所拥有的范式意义。
  颜教授以演出的经典视觉意象和长期以来对群体及个人的采访资料为主要文献,展开层层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在开场舞蹈《千手观音》中,“特殊”的艺术家们如何挑战同质化世界的等级秩序,表达了差异性存在的价值,在对应然的演出和对已然的包容中,形成对具有传统文化精华的主流艺术意象既塑造又超越的双重审美视域。“无臂舞蹈”《始于足下》,表演者用身体挑战“舞蹈”传统界定的极限,宣告新存在的诞生,并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审美意象,对同质化世界挤压人性的机制“倾斜”做出主动的回应;《去看春天》中盲人的拐杖好似雪橇,他们用触觉听觉嗅觉和动态中生命的全部,赋予视觉以前所未有的多重维度,开启了“盲人洞察,”“超限认知”等一系列意蕴深远的想象与认同空间。《秧苗青青》中,演出者示意出劳动的韵律如何即是创造的韵律,而创造的韵律如何即是生命本身。《我的梦》的艺术家们在突破自身存在形态限制的同时,张扬了生命的激情和尊严。他们通过超出常规逻辑的创造性劳动,在对“倾斜世界”的全面正视、深入把握和彻底参与中,突破“普世即同质”的强势文化逻辑,凸现出其自身不可化约的“特殊”存在,并在特殊艺术的实践中,对形态不同却内涵相通的所有生命,做出了认知发现的平等邀请。不仅展示出丰富多重的意蕴外延,更开启出生命本体层面的普世涵义。
  “我的梦”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的影响力日益扩展和加深,颜教授认为这与中国改革的成就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内在关联,蕴涵着中国和平崛起所面临的更为长期的文化发展的要求。以“差异既创造”为核心价值的特殊审美,在全球化跨文明境遇中,具有中华文化特殊性的审美视域和人类精神普世性的价值意向,因而拥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可能。
  主题讲演结束后,现场积极热烈的讨论引发另一轮思想交流。由同学的感受性反馈出发,郁振华老师、倪文尖老师和李明洁老师分别提出和平崛起中“大文化关怀”的问题、超强劳动与机制创新的问题、“非虚构”语言实践和能动性等问题,颜教授做出回应的同时拓展话题,从残疾人艺术团的机制探索及革新谈到“观者”的培养,创造性劳动和“倾斜世界”之间的辩证法,中华文明在深刻更新中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动态关系,以及通过刘擎等老师在讨论中称为“矛盾性对话”而获得差异认同的扩展、跨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可能等问题。整场讲座精彩不断,师生们讨论热忱投入,令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