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教授做客思勉人文思想节 主讲“‘中国’的历史形成与认同语境”

发布日期: 2013-10-25   作者: 李家平  浏览次数: 18


葛兆光教授

童世骏教授


2013年10月24日下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应邀,做“中国的历史形成与认同语境”的学术讲座。此为第二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名家演讲”第三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童世骏教授主持。
葛兆光教授首先提出一个大问题,即“中国”的解释为什么成为问题?“中国”存在哪些困境?他希望探讨清楚,从历史学者的角度来看,什么是“中国”;在大家的眼中看来,什么是“中国”。围绕该问题扩展开去,涉及到三个具体问题:一、“中国”是传统国家还是现代国家?二、“中国”的边界问题;三、为何“中国”可当作一个“历史世界”被认同和被论述?
葛教授认为,不能简单的用“传统帝国”或“民族国家”来比划“中国”,因为“中国”的存在是十分复杂的。它很早就形成了政治上的延续,一直到宋代才开始处于多国环境中。朝鲜、日本自我意识的崛起使“中国”在面对他者时,“自我”的概念愈加清晰、明朗。自宋以降至元、明、清,“中国”面临着多重挑战。第一重挑战就是如何界定自己、自己和周边环境的国际关系。第二重挑战是文化上的,中国历史进入全球历史,进入不同的国际秩序,中国文化面临欧洲文明的挑战。第三重挑战来自内部,即大清帝国版图扩大后形成的内部问题,各族群间、各地区间的关系。
据此葛教授指出,“中国”并非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换,而是由无边的“帝国”意识渐渐过渡为“有限国家”的理论,所以任何一个简单的模式都无法套用于“中国”。正是由于“中国”如此复杂的情况,历史学家对“中国”的存在充满质疑,尝试着用各种不同的历史研究新理论与新方法加以解释,如日本学者的“支那保权论”、现代学界的“文明体”、后现代的“想象共同体”等。
同时,亚洲各国历史学界开始从亚洲出发,思考亚洲史与中国史的关系。葛教授进而道出了自己的担心:过度重视“亚洲”的同一性,会忽略“国家”的概念。葛教授指出,台湾学者的立场、新清史都有很大的挑战,让我们在思考“中国”本身的含义之外,不断地反问自己:“中国”在今天对于东亚、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与其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不如试着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
演讲后,葛教授就民族与国家关系等问题,与现场同学亲切互动,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