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晚,原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张祥龙应邀,作题为“孝道的艰难与时间性”的学术讲座。讲座系“第二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名家演讲第4场,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国荣主持。
张祥龙教授认为,孝的“艰难”体现在两方面。从人类学的研究来看,养老现象是智人、人区别于低等动物所特有的,但科学研究尚不能成功说明养老对种族延续是有益的。孝的艰难还体现在现代生活中,国家是对家庭的扬弃和取代,据此“孝”作为家庭意识应当被超越。
从现象学角度看,“时间”是意识的内在的原发结构,生存时间的流向就是意义的流向,而时间是流向未来的。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指向未来的,因而是自然的,而子女对父母的孝却是指向时间的反方向,逆流而上,因此其意义就成为问题。
从孝的艰难方面看,人们不得不追问孝是如何可能的?
中国人对此问题的回答,在世界文明中有其突出的特点。“二十四孝”之首——舜,对父母的孝以其极致的方式,向我们阐明了“孝”作为人的本性的根本地位。基于对“舜孝”的分析,进而可以阐明为什么“孝”是儒家理论的基础,为什么“孝”是政治的根本考量。《尧典》记载了舜的孝行,“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这是一个“反慈”情境中的孝道难题。一方面,舜的防范之心和赤诚之孝如何共存?两者的共存明显违反了“对等回报”的人情因果律。再一方面,舜的孝行是真的孝还是伪孝或者根本是西方人所说的精神疾病(受虐倾向等)?张祥龙教授解释说,尧试舜,“我其试哉!”,试的正是舜孝的真伪。最终尧通过嫁二女与舜,“观其厥刑”,看到了舜的“怨慕”(《孟子•万章》),确证了舜的孝,遂传位于他。
为何至孝之人可以有治天下的本领?张教授指出,孝是人生意义的发生源头。人对出生、抚养过程的长期的、不断的回忆能力,是孝的前提。行孝是对“天时”的体认,孝因此没有超出人的根本的生存结构即时间性。对这个“天时”的不断的回忆,从时间的流向来说,是一个“回旋”,由此形成的“天时意识”则是人的道德和认识能力的总根源。
好的政治需要时间意识,特别是长久的时间意识,而这个利用形势的“时机意识”,则是得之于“天时”的“人时”。舜强调“食哉惟时”的道理就在于此,可以说尧舜之美就在于体悟了“天时”,得到了“人时”。就舜而言,对“天时”的体认就是行孝的过程。
随后,杨国荣教授做了简要概括、点评。他认为,好的政治制度并非像如今所认为的那样全在形式化的政治设计,张祥龙教授对此的阐发是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交流环节中,张祥龙教授就如何看待“亲亲相隐”、孝在当代社会的没落、孝的事实内涵和价值内涵如何沟通等问题,做了回应。他对孝和时间性的关系进一步阐述道,孝并非封闭性的,因而也并非“私德”,而是“公德”的源头。儒家治国能够长治久安的原因在于,相对于法家注重“现在时”,儒家的“时”具有更多“将来时”的意味,从而顺利解决了政治继承的问题。而当代政治的合理性也就在于对政治继承问题的良好解决。“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经试验证明是最成功的道德选择,可以说在其中已经有了道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