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4号下午3点,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思勉人文讲座”第57讲“人文科学的危机?”(A Crisis in the Humanities?)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挪威科学院院士、卑尔根大学哲学系、科学论中心荣休教授奎纳尔•希尔贝克(Gunnar Skirbekk)主讲,华东师大-康乃尔大学比较人文研究中心郁振华教授主持。
讲座一开始,希尔贝克就开宗明义地提出,西方人文学科的危机,表面上,是经费受削减的危机,但归根结底是人文科学信誉(credentials)的危机。而应对这一危机,一般有三种论证方式,其一,强调科研活动所追寻的真理的价值以及追寻活动本身的价值;其二,强调科研的有用性;其三,强调科研的人文教化功能。就第一点,希尔贝克教授认为,存在很大的可争辩的空间,因而在此暂且搁置不论,他着重探讨的是后两种论证。
首先是关于“有用性”这个概念,从方法论上讲,不同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由于自身的知识特性,无法像前者那样能诉诸一般规律(general laws),并在成果中包含一种符合“目的合理性”的经济实利,而只能依赖文化上有益的论证,因而将工具意义上的“有用性”标准强加到人文科学头上,就是一个范畴错误。人文科学不能依赖有用性的论证来获得其信誉,而只能依赖体现于其教养培育功能的文化上的有益来论证。希尔贝克教授认为,面对一个意义缺失、失范和凝聚力削弱的世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各种行政和经济系统的干预,越来越难辨识他者行动的意义,这时人文科学的文化意义就异常凸现出来。然而,另一方面,与之相悖的,却是高校的建制化、官僚化、技校化的倾向,这使得承载教化意义的重镇—大学的精神荡然无存。这实际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世界”的“系统化”的特点,即日常生活越来越受到行政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支配,越来越难以仅仅从人文学科的角度进行理解。在这个意义上,人文科学确实身处危机之中。
希尔贝克教授进而指出,其实上述危机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而是存在于所有的科学领域中,因为所有的科学都能传递文化价值,这部分地是因为它们告诉我们区分已知和未知、区分合理和不合理的事例、区分论证和它们在不同层次上的理由;部分地是因为他们告诉我们关于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和物理现象的一些知识。并且,在作为一种活动的科学和作为一种最终产品的科学之间作一种过于明确地划分,也只是一种虚构。其实科学活动相当倚重于主体间层次上的相互理解,比如研究者进行协商时。正是因为所有的科学活动都要求对现象加以探问,要求同行研究者的相互接受,因而都对文化和价值有所贡献。
在讲演的最后,希尔贝克教授提到,在世界范围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他乐观地表示,文化萎缩的情况并没有他以前设想得那样糟糕,同时他强调了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在讨论部分,在座的教师和同学跟希尔贝克教授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问题涉及文化的建制、人文科学内部的自洽、跨文化研究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