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9日下午3时,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研究中心在5305会议室举行第二次学术沙龙。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社会学系副教授余伟康参加此次活动,并作题为“中国知识分子范畴的形成”的发言。沙龙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主持,历史系教授刘擎,青年教师瞿骏、唐小兵,博士宋宏、成庆、裴自余等人出席活动。
余伟康副教授是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博士,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专门从事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社会学研究。他的发言围绕自己的专业研究而展开,即中国知识分子的概念是如何被政治话语建构起来的。他认为,在1920年代,人们一般使用知识阶级这个词语,知识分子的概念并不常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将知识分子概念化和制度化。1949年建国之后,知识分子已经纳入到政治意识形态之中。他进而认为,知识分子概念的政治化和制度化,背后反映着三个层面的意义,其一是象征性权力,其二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动员与组织,其三是社会实体中的个人。围绕上述主题,他具体分析了几篇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论文。
余伟康副教授的发言,引起在坐师生的积极回应。刘擎教授将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他认为,面对政治话语,知识分子自身也在寻找身份认同。他们被政治话语建构,同时,知识分子试图挣脱话语的束缚,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纪霖教授提出一个核心观点,他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时,应该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政治话语之下的知识分子是具有多面性的,比如,建国以后的知识分子政治地位很低,但在文化、社会地位上又享有一定的特权。瞿骏、唐小兵等人,围绕知识分子与革命、知识分子的反抗、政治话语与新政权秩序等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余伟康副教授一一作答,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本次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