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乏笔教授论“内在超越性”的跨文化意涵

发布日期: 2010-11-01   作者: 王寅军  浏览次数: 22

  2010年10月27日午时,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午餐沙龙”第18讲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沙龙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何乏笔(Fabian Heubel)教授作题为“内在超越性的跨文化意涵——从欧洲汉学和批判理论的关系谈起”的学术报告。思勉高研院院长杨国荣教授主持。历史系刘擎,哲学系陈赟、刘梁剑,思勉高研院姜丹丹、张朝阳、 殷莹,中文系范劲、褚潇白、陶国山、田全金等教师参加了此次沙龙的讨论。
  何乏笔教授,德国达姆施塔特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德国法兰克福汉学硕士,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文化研究、当代欧陆哲学、汉语哲学、美学。
  何乏笔教授的此次讲座并非要回溯欧洲学术界有关内在性与超越性之关系的讨论及其与中国相关的学术问题史,而是要将欧洲汉学的相关观点放在当代欧洲哲学的脉络中来加以反思。何乏笔教授首先对举了法国汉学家于连与德国汉学家罗哲海关于“内在性”与批判之可能性条件两者关系的截然不同的观点,指出两者皆延续了韦伯所强调的观点,即在没有超越性的情况下,无法与现世产生批判性距离。但于连以超越性和形上学在中国的缺席解释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顺应主义”,“内在性”在他这里带有“政治顺应”的特殊意义,这一顺应的态度与批判的态度正相违悖。而罗哲海在讨论儒家伦理学的宗教角色时,指出宗教的超越性和形上学的意义在中国仅仅是被淡化而非放弃,此间存有的张力足够产生韦伯所谓的批判性距离。
  何乏笔教授继而认为,于连和罗哲海看似不同的观点,其实都将超越性与批判相连,而将内在性与顺应主义相连,实未超出欧洲汉学固有的思考框架。借助法兰克福批判理论,何乏笔教授展开了对欧洲汉学中“内在性”问题的具有创意性的反思,打开跨文化对话的开放性的理论场域,尤其借助阿多诺对主体性与理性、自由与自然之关系的探讨,尝试摆脱法国当代哲学家傅柯与德勒兹所面临的封闭在内在性视野里的理论困境,并进而从另一种方式思考中国文人思想和美学中奠基于超越自然的自然观的内在超越性的思想资源。
  报告结束后,杨国荣教授做了简短的总结并为进一步思考提出建议,与会的青年教师也就与主题相关的一些问题与何乏笔教授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