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发表对思勉高研院许纪霖教授的整版采访

发布日期: 2010-10-29   作者: 曹静  浏览次数: 14

走向富强,走向文明:对话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教授许纪霖
采写/本报记者 曹静 实习生 曹文清

  百年前的世博梦,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文学想象,更代表了当时中华民族对未来的构想和希冀
解放周末:再过几天,上海世博会即将圆满落幕。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的世博梦终于圆了。
许纪霖:是啊,中国人的世博梦已有一个世纪之久。 20世纪初,以梁启超、吴趼人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就不约而同地在小说中描绘过上海举办万国博览会的盛况。重要的是,他们的世博梦,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文学想象,更代表了当时中华民族对未来的构想和希冀。
解放周末:“世博梦”其实是“强国梦”的文学变奏?
许纪霖:中国人的“强国梦”绵延一个半世纪,“世博梦”是“强国梦”这个大梦想的一种具体表达。
解放周末:强国梦缘何而来?
许纪霖:鸦片战争,中国惨败,被迫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中国输给了自己的学生日本,丧权辱国。这些都一次次刺激了国人的心灵。救国图存、尽快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是当时社会的主旋律。
当时,严复去往欧洲“看西方”、梁启超去往日本,寻求救国之道。他们发现,西方的强盛有两个秘密:一个是富强,另一个是文明。富强有两方面:物质的发达,国民在德、智、体三方面都有很强的能力。文明指西方有一套现代的价值体系和与此相适应的先进制度。
因此,中国的强国梦里,包含着富强和文明两个梦想。从晚清到今天,富强文明的“强国梦”就没有停止过。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强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强国梦。
解放周末: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国庆60周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近年来我们国家喜事连连,扬眉吐气。中国人的“强国梦”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许纪霖:经过了奥运会和世博会,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中国表现,世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中国的崛起。这种崛起主要是富强层面上的崛起,无论是物质水平,还是人的心理状态,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遍布世界。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从晚清到现在,中国人心中充满了对落后的恐惧、对被淘汰的恐惧
解放周末:世界上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有不少,为什么其他国家富强的速度不及中国?
许纪霖:中国首先是以制造业而崛起。一个制造业大国必须劳动力成本低廉,制造水平不能低,物流、通讯、交通都要发达,最好它本身的市场也很大。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老百姓愿意吃苦耐劳,有一种强烈的对财富的追求动力。从这些综合因素考虑,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面,没有其他国家能取中国而代之。
解放周末:为什么中国人在物质追求上拥有比其他民族更强大的内在动力?
许纪霖:晚清以来,曾经一度是世界文明之首的中国人心中充满了对落后挨打的恐惧、对被淘汰的恐惧。 19世纪末社会达尔文主义进入中国之后,社会中弥漫着强烈的竞争气氛,它支撑起中国人积极打拼的强大精神动力。而吃苦打拼的核心推动力不是精神性的,主要是对富裕与小康的世俗渴望。
解放周末:传统儒家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许纪霖:儒家传统有两面性,一是修身,做有道德的君子,另一个是经世,注重经世致用。在传统中国,修身这一面是主流,到了晚清之后,在落后挨打的刺激过程之中,“经世致用”这一面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对德性的重视逐渐淡化。
过去,传统的经世受到修身的规约,对世俗快乐的追求不能不顾及道德,但今天的经世已经失去了这种规约,变成了“吃大苦、耐大劳、发大财”的世俗追求。
解放周末:佛教和道教又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许纪霖:中国宗教研究权威学者杨庆曾经得出结论:在中国,人和神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人们相信神、供奉神,为的是从神那里得到回报。
信佛的人常说“还愿”。 “还愿”的意思是菩萨真的“显灵”了,保佑自己了,就应该去还个愿、添些香火。其中,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物质性的:欲望通过物质的进贡得以满足,再通过物质的回报兑现承诺。于是,香火越旺的寺庙,越是“红尘滚滚”,欲望四溢。
解放周末:这让人想到了过年时,老百姓弄点糖来糊糊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皇面前多说好话,这也是“互惠互利”的表现。还有句俗话“临时抱佛脚”,有求于佛的时候想起佛来,不求佛时就没必要信佛。
许纪霖:这说明大多数老百姓的宗教生活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真正的教徒讲“信不信”,中国人则讲“灵不灵”,哪个神比较灵,我就去拜哪个。许多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很实际的——人生的目标就是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所以中国人普遍愿意为了这样世俗的人生目标辛苦工作,愿意为了让家里的电视从黑白变成彩色、从彩色变成液晶、从液晶变成超薄而打拼奋斗。
解放周末:如此说来,正是由于人们源于对物质的强烈欲望而勤奋努力,于是造就了整个国家在经济上的富强和辉煌?
许纪霖:去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年度人物”颁给了中国工人,正是他们为全世界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让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全球金融危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崛起背后国民的精神动力——吃大苦、耐大劳、发大财。
如果脱离了文明,富强激发的能量就会变成洪水猛兽,它会冲毁大自然,破坏生态,还会破坏人的心灵
解放周末:由“吃大苦、耐大劳、发大财”的精神动力催生出的富强崛起,对国家和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许纪霖: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欲望造就了中国今日的富强,但是也悄然扭曲了人们的内在心灵。内在心灵的满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心是否拥有自我满足、自我平衡的精神价值;二是外在的尊严感。儒家说,“德高望重”,有德行的人有尊严。而现在,“德行”不重要了,演变为另一种标准——一个人是否得到尊重,取决于其拥有多少物质财富。
解放周末:这种价值观近年来越来越普遍,这是否和消费主义有关?
许纪霖:近代西方虽然给中国带来了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但国人自身价值观的衰弱更是主要原因。现在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物质财富的多少。什么样的人属于成功人士?不是看你有没有德性、有没有知识、精神是否高尚,而是看年收入多少、住什么地段、开什么车、穿什么品牌的衣服……这一切都是外在的物质性标准,而且单一化、数量化。
比如,现在开车的人非常多,特别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堵城”。其实,开车成本不低,在很多人的收入中占了很高比例,还要忍受堵车、停车难和飞涨的油价等问题。理性思考一下,其实坐公交更划算。但为什么大家还要执着于买车开车?因为从某个角度而言,这象征了身份,意味着被看得起。
我有个朋友,虽然收入拮据,还是把房子卖了买了车。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房子又不能开出去给人看”。为什么在中国马路上开车的都不愿让行人?因为车子是身份的象征,走路的人低一档,车怎么会让人呢?久而久之,人们的潜意识里形成了等级观念,骑车的看不惯行人,开车的看不起骑车的,开名车的又嫌开破车的挡了他的道……
解放周末:而在一些国家却相反,马路上从来都是汽车让人,这透过外显标志直接表示了对生命的尊重。
许纪霖:我们今天要注意的是,富强梦为中国造就了繁荣,但也带来了精神深处的问题,整个社会开始物质化,物欲横流。最近我去了湖南凤凰,这个古城几乎每个空间都被商铺挤满了,就像个超大型的农贸市场,到处都是吆喝、叫卖,沱江上漂着很多垃圾,一层油腻。这样的景观在中国并非个别,从政府到民众,有一种强大的借旅游而致富的动力,为了发财,不惜糟蹋祖宗传下来的好山好水。
解放周末:某些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为我们很有钱了,于是待人接物咄咄逼人,目空一切。
许纪霖:富裕之后缺乏一种谦卑和敬畏。事实上,越发展,越有钱,就应该越谦虚,越有教养。
解放周末:曾经写过小说《伤痕》的作家卢新华说过,“只讲财富的人生是可悲的。对财富的贪婪,是这个时代的伤痕。 ”
许纪霖:因此,仅仅有富强是不够的,还要有文明。如果脱离了文明,富强激发的能量就会变成洪水猛兽,它会冲毁大自然,破坏生态,还会破坏人的心灵。
文明看上去很虚,其实很实在,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方向的所在
解放周末:一个人的物质财富是看得见的,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也可以用指标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又如何衡量?
许纪霖:和财富相比,文明似乎有点虚。它首先是一套价值观,其次是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建构。然而,文明看上去很虚,其实很实在,文明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方向的所在,对于个人来说,则是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解放周末:“走向文明”的现实意义何在?
许纪霖:当前国人的核心价值观非常模糊。核心价值是整个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其最低标准是一套社会普遍伦理,其较高的标准乃是回答“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前者与“应当”有关,后者与“好”有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但在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已经模糊。 2005年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是否同意“人们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没什么好坏对错之分”,竟有将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赞同。这表明,如今社会的核心价值已经严重失落。
解放周末:当唐骏“学历门”爆出时,有评论一针见血:“唐骏这件事,在美国,他要辞职,因为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诚实;在日本,他要谢罪,因为100 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担当;在中国,他要狡辩,因为100个人有100个价值观。”甚至有人说,不管他是否造假,至少他是成功的。
许纪霖:只问成功,不问是非,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样的功利主义原则已经取代了核心价值,弥漫于人心中。
由于缺乏核心价值,所以在制度层面也无法落实,只能靠刚性的行政管控。表面看上去十分有效,但不可避免某些副作用,因为这样的文明行为是服从外在秩序的,而不是遵从发自内心的准则的。甚至可能,管得越是严厉,情况反而越糟,一旦没有了行政秩序,民众就不知道该怎么自我管理。
比如世博会刚开始时,很多人不会排队。没有铁栏杆隔离的时候,很多人排队的时候本能地往前钻,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守规矩就可能倒霉。有句“名言”这么说:“勿贪便宜就是吃亏”,这句话很好地描述了不少人的心态。
解放周末:经过世博会的洗礼,中国人的文明素质在类似排队这样的细节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渐渐从“他律”进化到了“自律”。不久前世博园从容应对超100万人次大客流的考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的文明形象。
许纪霖:世博会的秩序越来越好,100万大客流下的从容有序,表明我们正在逐步学习文明,虽然这条文明之路比较漫长,但中国在文明崛起上是有很大空间的。
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落后富强一步,是因为文明可以治本,但是救不了急。富强只能治标,却可以挽救国运。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亡国灭种的威胁、赶超世界的急迫,使得中国不得不首先治标。如今当斗转星移,中国的富强已经初步实现之后,我们要静下心来想想,如何进一步从富强到文明,如何不是因为有钱有实力、而是因为拥有文明而受到全世界的尊重——这将是国家下一步发展的目标所在。
文化关注“什么是我们的”,文明关心“什么是好的”
解放周末:走向文明,一个社会需要遵从怎样的价值观?现在我们谈论的一些价值观,比如平等、自由,似乎都是从西方引入的。
许纪霖:各民族、国家的价值观的核心部分,差异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就古代文明来看,中国儒家的《论语》、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印度的《奥义书》……各轴心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差别并不大。到近代启蒙运动之后,又形成了人类新的文明价值。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重、诚实、守信、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文明的基本价值,已经写入联合国宪章和各项宣言、法案中。人类的文明价值虽然在不同的文化和制度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其内在的核心价值是共通的,为不同的文化所共享,形成了人类共同体的基础。
解放周末:很多文明存在于中国自身的文化之中。所以,我们应当首先从自己的宝库中挖掘智慧,汲取力量。
许纪霖:比如低碳理念,并非是某些欧洲发达国家的专署品,低碳生活其实也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只是到了近代以后,为了富强和发展,把这个理念抛弃了,现在我们应该重新拾回这些好的东西,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将其发扬光大。
解放周末:是否可以这么说,文明其实是从不同的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普遍价值?
许纪霖:文明与文化虽然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文明是普适的,文化是特殊的。每个民族和族群都有文化,比如饮食、风俗习惯、艺术表现等等,但不是每个民族都有文明。因为文明比文化高一个层次,它体现为价值和制度,它不是从特殊的民族角度,而是从普遍的人类立场来思考问题。
解放周末:文化表现“异”,文明走向“同”。
许纪霖:文化关注的是“什么是我们的”,文明关心的是“什么是好的”。文化百花齐放,正因为这样,世界才变得有趣。而文明则代表着人类的普遍价值。
举个例子,今年奥斯卡奖最佳纪录片奖颁给了《海豚湾》,日本右翼团体为此辩护,说这是日本多年来的民俗传统,潜台词就是“我们的”东西不允许其他人来评价。这其中的逻辑有点荒谬,因为“我们的”不代表是“好的”,究竟好不好,还需放在整个文明标准里来衡量,特别是涉及人类核心价值的时候。
解放周末:过去儒家思想曾影响了整个东亚,也远至欧洲,今天,中国儒家文化有没有可能以它的价值观影响世界?
许纪霖:儒家不仅是具有风俗习惯的文化“小传统”,而且拥有高级人文思想的文明“大传统”。儒家在历史上曾经影响过东亚,产生了东亚的儒家文明圈,也在近代影响过欧洲,间接促成了欧洲的启蒙运动。因为儒家文明具有普适性。如今的中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所要重建的不是适合一国一族的特殊文化,而是对人类具有普遍价值的文明。
中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富强的崛起,接下来的历史使命乃是进一步从富强走向文明,真正实现一个多世纪以来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既富强又文明的“强国梦”。在21世纪的今天,全世界正注视着中国,我们应该拿出一份文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