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下午3时,应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之邀,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学杰出教授Richard Wolin(理查德•沃林)教授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法国知识分子与1960年代文革遗产”的报告。本次报告由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刘擎主持,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吴冠军老师翻译。
沃林教授是美国著名的思想史家,作为享誉国际的学者,持续关注知识分子与哲学、政治的关系。近年来,他由研究右翼知识分子如海德格尔转向左翼知识分子如萨特和福柯等。这次演讲围绕本年度沃林的《东方之风:法国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以及1960年代的遗产》(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一书展开。沃林教授先简要介绍了1968年发生在巴黎的“五月风暴”造成的全球性影响,以及该事件在二十世纪世界史上的重要性。其后,他交待了当时法国内外的几个背景。首先,就国内而言,1960年代的法国面临着许多政治问题,如阿尔及利亚的反叛,戴高乐政府的统治,法国共产党支持率颇高等。就国际而言,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及毛主义举世瞩目,使法国的青年一代十分着迷,普遍存在着将“文革”神化的现象。特别是由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横行,法国共产党失去了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文革”道路似乎成为他们改变世界的唯一方向,中国成为他们投射自身对理想国家幻想的对象,他们认为中国在进行着开天辟地的事业,远非法国的保守、落后、意志低迷可比。他们热情高涨的方式研究红宝书,学习马列主义,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进行诠释。
具备革命传统和反叛基因的法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不相信议会选举,不相信宪政民主,只相信革命,相信东风必将压倒西风。沃林教授以视频放映的方式,再现了1968年法国五月暴动中学生暴动时的情形。当时主要以拉丁区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索邦大学等高等学府为核心,以罢课、罢工为基础,吸引了多达800至900万法国人的参加其中。在运动中,各方势力表现各异:法共和一些毛主义者错过了最初的学生反叛,反而较之激进的学生,多了几分谨慎,普遍采取未经调查不去行动的态度;部分有产阶级开始自我痛恨,纷纷深入到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所有参加者在内,整个活动虽然名为暴动,但是基本未采取暴力的行为,不过是各阶层的民众的一种表达对现状的不满而已。
运动在后期逐渐发生了变化。据沃林教授的研究,大概到了1969至1970年,运动基本与中国的“文革”以及毛主义脱离了关系,日益成为各阶层争取自由和权利的渠道。在这一时段,同性恋者、女权主义者等各种草根阶层崛起,借着运动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毛主义和学生阶层也认识到,在现代性到来之后,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解释不能完全应对,列宁式的自上而下的革命策略在法国也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有意识地改变策略,开始了对日常生活的自下而上的批判,呼吁一个多元化的民主社会。沃林教授谈到,此次运动对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也影响巨大。由于声音的多元化,诉求的多样性和草根崛起,他们始终没有在运动中获得领袖的地位。这从反方向致使他们愈发谦卑,逐渐消解自己的傲慢,开始看到民众的重要性。尤其是萨特和福柯两位知识分子,前者因受到各种后现代学说的挑战,开始了与毛主义者的联合;后者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草根阶层对日常生活批判的启发,开始发掘事件背后的权力哲学,写出了《规训与惩罚》这样不朽的著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都是1960年代中国的文化革命给予法国知识分子的启发与灵感,为法国的政治文化留下重要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