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3日下午3点,华东师范大学的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迎来一位远客——日本早稻田大学中文系的千野拓政教授进行了一场题为“总体战体制与中国当代文化——从宣传画看20世纪文化心理”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子善主持。
讲座伊始,千野教授从自己的研究兴趣引入了此次讲座的内容,他认为应该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研究当代文化,文化体系从古至今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文化体系的如何变化则是自己所关心的,因而本次讲座内容是讲中国现当代的文化问题,阐述的过程中不乏与日本、西方的比较。
千野教授首先从几个方面对总体战特征进行了说明,包括现代的战争(国家所有的资源投入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武器的发达、物流的发展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生产、消费、精神等的控制)。中国文化在总体战体制上则具体表现为:文协的成立、民族形式的论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接着,千野教授通过几种人物代表形象的对比来诠释中、西方在战中表现方式的相似性,包括工人的形象、斯大林和毛泽东形象、劳动英雄的形象、战争英雄的形象等,指出在当代的日本国民中,“爱国”之类的词容易让日本人想起法西斯时代的阴影,因而日本人不喜欢被提到诸如“爱国”等词汇。
之后,千野教授从历时的角度来对日本青年与中国青年进行了对比。日本青年1950年代活在社会的理想中,1960年代则更多是个人的理想,关于国家、社会的理想开始淡薄起来,1970年代是理想的终结,1980和1990年代则是幻灭的开始和进展,2000年以后则表现为经济层面的两极化。中国青年则生活在理想的时代和虚构的时代。
接下来,千野教授从几个方面说明支持现代文学的形成的社会变化,包括福柯、公共空间的形成、教养教育的兴起、巡礼(即旅游)等,不论是从福柯《19世纪的切断》书中的论述还是文学、绘画、照相、戏剧等的发展状况,都意在说明由社会变迁而起的多种形态都为现代文化提供了基础和资源,他进一步说明“真实感的变迁”这个问题,这包括中世纪身边的真实,17、18世纪远离的真实和18、19世纪接触不到的真实,每个阶段的真实在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如中国的“文以载道”和日本的“筑波之道”。
千野教授总结阐述当下全球化语境当中文化的变化是很大的转折,以前统一的、单调的时代理想结束了,现在的整个时代呈现出更加多样的、复杂的形态,文学艺术表达也因而具备了多种形式,之后是互动问答,千野教授耐心、细致的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且说,我们中年的时候才开始与学者朋友跨地域交流,而我希望你们可以趁着年轻多些交流,相信你们交流的经验和成就要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