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 Jeanneret教授论古典美学视野下的凡尔赛花园

发布日期: 2010-10-08   作者: 李晶晶  浏览次数: 15

  2010年9月28日下午三时,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Michel Jeanneret(米歇尔•让纳莱)教授举行了一场题为“在混沌与宇宙秩序之间的凡尔赛宫——关于古典美学的思考”的演讲。该讲座系思勉专题演讲第六讲。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姜丹丹老师主持并担任翻译。英国科学学院院士Marian Hobson教授等出席了此次演讲。
  Michel Jeanneret教授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文学院教授, 也是日内瓦大学文学院荣休教授。其论著主要集中于欧洲古典主义思想与美学专题领域,代表作包括《菜肴与词语》、《符号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与诠释的危机》、《无穷的运动:身体与作品的变形——从达芬奇到蒙田》、《爱欲反抗:古典时期的文学与异端》、《神圣的缪斯》、《迷失的文字》。他曾先后在法兰西学院、索邦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东京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担任讲座教授。Jeanneret教授在1997年荣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文学科“罗门-凯撒杰出教授”称号,2008年获得法兰西学院法语语言文学杰出贡献大奖。
  Jeanneret教授以17世纪凡尔赛宫花园的艺术风格作为本次讲座的切入点,在跨学科的视野下重新解读古典主义美学思想。通过挑选该花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揭示其中所包含的与通常关于古典主义的和谐与秩序的套话完全相反的原始性、野性的维度,分析古典主义艺术如何通过和谐、宁静、审慎的方式来再现自然天性中的野蛮部分。
  Jeanneret教授将研究的视角集中于凡尔赛宫殿的北部花园。这座花园兴修于十七世纪,正值“太阳王”路易十四执政期间。当时修葺花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在节日庆典中达到炫目效果,更具有为了“把强大的国王比作太阳神阿波罗”的象征性。这座花园中的诸多景观取材于希腊神话,Jeanneret教授选取了其中六个极具象征性的景观逐一进行深入分析。这六个景观分别是林中沼泽、处处环绕的水、假山石布景、恶龙水池、巨人莱赛拉德喷泉以及海底女神忒提斯的岩洞。北部花园不仅展现出的不仅反映出希腊神话中水与火的联系,更描摹出一个个对于生命萌芽与世界起源的想象。
  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这些艺术创作有何现实寓意?传统的艺术史学家将之简单归结为“政治寓言”。他们认为创作体现出反叛王权、威胁统治的异端力量(主要暗指当时的投石党叛乱)反抗太阳王并最终失败的命运。在此Jeanneret教授提出,政治寓言更像君主专制的宣传,虽然有合理性,但未免仓促局限。通过与同时期的古典主义文学作品如拉辛的剧作类比,Jeanneret教授认为,北部花园的艺术创作源于这一时期艺术家的两层忧虑。一个方面来自神学层面的忧虑。在神学研究中,出于对人的“原罪”假定催生出一种悲观情绪——人的动物性不仅从未被抹煞而且容易反过来控制人。花园的艺术创作正象征着人性中动物性的一面。虽然人好比是善恶的永恒战场,但是艺术家借作品表达了驱除人性之恶的愿望。除了宗教焦虑,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忧虑来自个体解放。Jeanneret教授也提到了同一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家埃托马斯•霍布斯的观点,一方面提倡捍卫个体的自由与自然权利,另一方面强调用权威的秩序抵抗无政府状态。在当时的社会变革中,个体为捍卫自身权益与自由而抵抗集体秩序,更希冀用个人价值取代集体价值。而古典主义者对于带有自恋自负色彩的个人主义泛滥则是怀有审慎态度。于是,他们通过这些极具象征性的模式驱逐当时精英群体对这种变化的忧虑。在此基础上, Jeanneret教授提出,凡尔赛中的艺术创作,不单是为了审美上的愉悦,他也从人类学的理论角度进一步分析,认为古典主义艺术家实际上也将创作视为驱逐焦虑的“驱魔术”,希望通过庄严、优雅、和谐的艺术形式来制服丑陋、野蛮的欲望。
  最后,Jeanneret教授总结到古典主义艺术不仅仅是静态的美,也不仅仅是美学的成功,而且也是朝向野蛮、恶等各种威胁的宣战,期望成为面向文明危机的具有运作性效能的艺术行为。艺术家用具体的形象比如怪兽、妖魔等来暗喻那些抽象的、不知名的、外在于人类的威胁。艺术创作也是艺术家驯服与驾驭威胁,从而把握威胁的过程。在讲座结束后,Jeanneret教授与在座的思勉人文高研院、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与外语学院的青年教师、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就古典主义美学与启蒙思想在看待文明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重审古典主义美学的当代意义等方面的问题继续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