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新开展<br>——“社会思潮、文化变迁与中国道路:20世纪的经验”学术研讨会侧记

发布日期: 2010-07-05   作者: 魏小巍  浏览次数: 13

  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心、哲学系与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社会思潮、文化变迁与中国道路:20世纪的经验”学术研讨会,2010年6月27日至6月30日在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举行。
  开幕式由思勉高研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主持。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张济顺教授出席会议并作大会致辞。
  中国现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首席专家高瑞泉教授陈述了会议宗旨:中国的崛起在当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个古老的大国的重新崛起走过了曲折的道路,20世纪更是呈现为纷纭复杂的历史变迁。在刚刚兴起的关于“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讨论中,人们较多地注意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因,而对中国发展的文化动因很少深究。事实上,离开了文化研究,不可能真正理解150年来的中国道路,也难以深切诊断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另一个事实是,20世纪中国曾经流行过许多社会思潮,中国文化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对于众多社会思潮的深入研究,将不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20世纪中国哲学-思想的历史,而且将推进对于中国道路的新认识。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和台湾大学等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和现代思想史的著名学者云集一堂,与华东师大哲学系、历史系和学报编辑部的同人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中国哲学史学会前会长方克立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童世骏教授,分别就“文化体用论思维方式的现代境遇”和“中国模式与中国问题”等总体性问题发表报告。与此相关,清华大学哲学系胡伟希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萧功秦教授则对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类型以及当代思潮现状发表了论文。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许苏民教授撰文论述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与传统思想的复杂关系。
  对于引起了学术界持久兴趣的民族主义思潮,与会专家对其重要性具有高度的共识,因为民族主义早就成为20世纪中国各种思潮的底色。围绕民族主义思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郑大华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胡逢祥教授、浙江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高力克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蔡志栋博士、华东师大哲学系博士后研究魏小巍等,分别从其理论建构与演变、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国家主义思潮的德国来源,章太炎的思想个案,以及民族主义如何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质等问题提交了他们的研究报告。
  儒学是另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话题。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会长许全兴教授、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教授,分别就儒学复兴的定位与前景,以及儒家诠释学的当代发展,做了专门报告。来自台湾的三位学者的研究,特别注意到儒学在台湾的发展过程中与自由主义的关联。台湾大学语文中心主任陈昭瑛教授、台湾大学中文系蔡振丰教授和台湾市立教育大学教授李淑珍教授,分别就台湾儒者论儒学的普世价值、当代新儒家与自由主义、徐复观的思想与实践个案等做了大会报告。作为呼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维武教授则从文化保守主义民主观念的百年变迁讨论了儒家与民主的关系。
  与儒学密切关联着的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南开大学哲学系李翔海教授就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意义与问题做了报告,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兰芬教授则以汤用彤先生为例,具体讨论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玄学”的命运。
  对中国的现代性之塑造有决定性影响的进化论思潮,继续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陈卫平教授提交的论文讨论了中国近代进化论与中国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华东师学历史系许纪霖教授则着重讨论了清末明初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如何呈现出现代性的歧路。
  对于贯穿中国20世纪历史的自由主义思潮,不仅有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章清教授对于1940年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的研究, 还有华东师大历史系刘擎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崔宜明教授从其重大学理与基本观念展开的讨论。刘教授的论文通过作为规范的个人自主性概念,探讨了如何走出启蒙的歧路;崔教授则从世界历史的总图景中讨论自由的论域。
  为期三天的会议,集中展示了思潮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也正如《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鉴传今在会议评论中所说,提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工作的新空间。
  思勉高研院院长杨国荣教授、华东师大哲学系主任潘德荣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陈少明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吴根友教授,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倪梁康教授,哲学系副主任张晓林等主持了讨论。《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派员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