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卓军副教授论“以‘系谱学’之眼看艺术”

发布日期: 2010-06-22   作者: 黄锐杰  浏览次数: 14

  2010年6月21日午时,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午餐沙龙”第16讲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沙龙由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博士班所长龚卓军副教授作题为“以‘系谱学’之眼看艺术——台湾当代艺术的几个切片”的学术报告。沙龙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姜丹丹主持。中文系朱志荣、刘晓莉、李明洁,艺术学院汪涤,历史系唐小兵、哲学系姜宇辉、宋锡同、郝旭东,思勉高研院肖连奇老师参与了此次沙龙。黑蓝艺术空间总监陈卫先生等,华东师范大学六点出版公司李炳韬先生等嘉宾到场。
  “系谱学”这一说法源于福柯,借助福柯的相关研究,龚卓军老师试图为我们理解艺术打开新的可能性空间。福柯的艺术研究集中在1970年代中期之前,其主要著作为《语词与形象》与《马奈讲稿》。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视觉部署”的说法,这与彼时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国际情境主义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论述脱不开干系。龚老师为我们描画出福柯思想内部的两条脉络。一条脉络出自《古典时代疯狂史》,在此书中,通过分析《圣安东尼的诱惑》和《养老院的女执事们》两幅画作,福柯指出,理性与疯狂往往两相交汇,其间,绘画为我们描画这一交汇地带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另一条脉络出自《词与物》和《这不是一只烟斗》。在《词与物》所分析的《宫娥图》中,一个由凝视目光占据的位置在观者、画家与国王间不断交换,古典再现知识型在这一画作中臻于极限。而在论述马格利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中,由符号、线条、文字、图像和图框交错的角度出发,福柯揭示出现代绘画本身所发展出来的技术特异性。
  由此出发,龚老师为福柯笔下的视觉部署作了清晰界定:视觉部署乃是视觉考古学所建构的历史,它超越了话语论述考古学的知识型历史范围,完成了从episteme(知识型)到dispositif(部署/势)的认识论转换。所谓系谱学之眼,指的正是这种“部署”。在1977年的一篇访谈中,福柯明确讨论了“部署”。“部署”作为一种更广泛的方法论,乃是“知识型”的更普遍情况,换句话说,“部署”包含了话语与非话语的层面──因而也包含了身体与视觉的层面,它的组成要素较话语更具有异质性。德勒兹在其后的《何谓部署?》中进一步发展了福柯的这一思想。由“部署”入手,龚老师开始探讨潘诺夫斯基与福柯的图像思维。在福柯《语词与形象》的论述中,潘诺夫斯基置身于可见者与可述者关系的纽结中,其出发点不是语言,而是视觉。承续潘诺夫斯基的论述,福柯要求一种图像思维,这一思维是存有学的美学环节,这是一条从美学通道通向存有学思考的道路。古典总以“再现表象”为关键词,福柯以罕见的精准度描述了这一再现表象的时代,这一时代因现代主体的诞生而结束。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龚老师进一步论及福柯的《马奈讲稿》。在福柯看来,现代性的视觉部署已然由古典再现表象中的理想物件转向图画绘画物件,这一转向要求恢复空间的实体性。绘画乃空间断片,其说到底乃是视觉部署。在《马奈讲稿》中,福柯着眼于论述现代性的空间配置、光线来源与观察者的视线问题。福柯分析了马奈的十二幅画作,根据空间配置、光线来源与观察者的视线三项,这些画作可以分为三组。在分析了《草地上的午餐》、《吹笛人》、《奥林匹亚》、《阳台》、《女神游乐吧》等画作后,福柯强调马奈在画作中创造的是一种“不可能”的视觉部署:第一,空间的怪异叠合,观者无法知道后面是镜子或者一个有深度的空间,也不知道光源究竟从何而来;第二,正面和倒影的不确定性,画中人物与酒瓶均呈现似是而非的镜像关系;第三,视线的不可能性,观者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在上还是在下,似乎无法用一个确定的系统去整合它。
  报告结束后,龚老师与在座的各位师生就“阐释的合法性”、“绘画中的‘自然’概念”、“马奈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倾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应在座师生要求,龚老师进一步论及台湾当代艺术实例,并当场为在座师生举例分析了台湾当代艺术家侯俊明的作品中的欲望问题并阐明了从系谱学的角度解读的可能性。